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乡镇领导干部收受“红包”问题之管见李广明近年来,乡镇领导干部收受“红包”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也侵害了干部队伍的肌体。因此,研究和探讨乡镇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对于打击和预防基层干部贪污贿赂犯罪活动,培养一支过硬的...  相似文献   

2.
朱文鸿 《中国监察》2008,(17):30-30
最近,人民网推出“百姓与基层干部”网上问卷调查,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百姓如何看待基层干部。调查显示,对于基层干部作风,“缺乏责任心、作风浮夸”和“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干部浮躁症成为百姓最反感的问题之一。身患此症的领导干部,往往为求政绩只顾眼前,不能真正扑下身子干实事。防止领导干部“浮躁症”,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四大班子领导严格执行住房制度。10年来,没有一个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换新房,或用公款公物装修住房,没有一人在市区建私房。1988年,江门市蓬江区党委、政府联合制定了“党政干部按标准价购买了住房的,一律不准再换购新房;不准利用公款公物装修住房;一律不准在市区建私房”的规定,并在区委常委、区长联席会议上强调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此后10年的三届领导班子中,有70%的领导成员房子是本人当基层干部时分配的,其中60%的房子竣工时间超过10年。不少领导干部的住房比现在的普通干部还差。去年,…  相似文献   

4.
调适心理压力,一是靠自己,即转变观念、调整心态、释放压力;二是靠组织,即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人文关怀、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从领导干部本人角度,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放下,即看轻官场的“得”与“失”,正确对待名誉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吴冰  邓圩 《政府法制》2013,(25):19-19
“是该正风肃纪了!”面对近日媒体报道的“广州白云区81名干部被立案查处”一事,白云区许多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叹。今年上半年,广州市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共立案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73件73人,比去年同期上升102.8%和97.3%。而在党风廉政建设专项工作中,立案查处的白云区领导干部上升至81名,其中村组干部43名。为何村社干部成违纪违法的重灾区?如何严防基层干部腐败?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四次全会上谈到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监督时,要求“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外的活动也要注意”。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从近几年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看,不但多数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八小时之外,而且其走向违纪违法的道路,往往是从八小时以外要求不严开始的。现象种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土地管理局原局长徐某,平时在单位严于律己,工作认认真真。但他有个最大爱好,就是“…  相似文献   

7.
一些领导干部在检查指导工作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是习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对不良现象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敢唱“黑脸”,更不敢说“硬话”。有的人形象地说,一些领导干部对人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点点头“干得好”,一句是拍拍肩“好好干”。  相似文献   

8.
据《瞭望》新闻周刊载:受访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说,部分地方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导致基层情况“失真”——在警车开道、层层陪同调研的状态下,领导干部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不仅无法联系群众,反而因种种扰民行为引起一些群众的反感。  相似文献   

9.
上梁与下梁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古语,意在比喻上级行为对下级的影响。可如今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总喜欢以“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借口去开脱自己不廉洁的行为,因而肆无忌惮地大搞不正之风:出门,抖阔气、讲排场,即使单位穷得叮当响,也要买部高级小轿车在外面“威风威风”;别人求他办事,不是索贿受贿,就是要吃请……当群众对此意见纷纷,指责他们不廉洁时,他们则振振有词:“我这算什么,人家上级领导还要胜过好多哩。”诚然,有的上级领导在清正廉洁和勤政为民方面给下属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但是,基层干部就能够以此为由而效仿吗?显然是不行…  相似文献   

10.
“在山东,首先监督我。”这是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不久前讲过的话。这话讲得何等好啊!这话讲得恳切,讲得有力。吴官正这种“首先监督我”的做法令人钦佩。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需要监督。”他还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内监督,第二是群众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监督可以使自己全面地考虑问题,减少决策的失误;监督可以少犯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寿阳县从严治吏出重拳,推出“光说不行,月月报实绩,自报不算,有人专检点”的乡镇领导干部月报制度,使个别“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夜半围着骰子转”的“混饭吃”乡镇领导干部,再也不能轻轻松松做“太平官”了。这项砸碎“太平交椅”的得民心、清吏制之实实在在举措,  相似文献   

12.
“你们可真好,感谢你们来帮我们做这些活儿!党和政府真好啊,真好……”一位老人拉着一位小伙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哪里,哪里,还得感谢政府啊,是国家政策好,是国家政策好啊……”小伙子连连点头回答。  相似文献   

13.
鲁迅曾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书法艺术从临习到创作,无疑是要“拿来”的,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书家概莫例外。“拿来”是一种主动行为,它要求书家谦虚好学与积极进取,并对欲“拿来”的对象和某一欲“拿来”的因素进行冷静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做出合乎自己实际和发展要求的选择。这种经过严格取舍而被“拿来”的,对书家而言是新鲜如宋代大书家米芾,习书从颜入手,而后学柳;当得知柳出自欧,而又转师欧;由欧又转从诸遂良;由此上追直抵二王。他“取诸之长”地“拿来”,“总而成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00,(8):37-37
“三五”普法以来,江西省南昌市以抓领导干部利用“双休日”学法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据统计,3年多来共举办36次法制讲座,学习了28部法律、法规,参加学法的领导干部达2万余人次。为了使领导干部“双休日”学法活动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建机构,在组织领导上有保障。市里成立了两个学法办公室:一个是领导干部学法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法;另一个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学法办公室,设在币经贸委,经…  相似文献   

15.
妻廉夫祸少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弱不经风”,常常被夫人的“枕边风”吹得心旌摇荡、晕头转向、昏昏然然,致使他们巧取豪夺、贪污受贿,由人民公仆蜕变成了腐败分子。这些“贪内助”贪心十足,她们把当官的丈夫作为聚财敛宝的“敲门砖”,或抱怨丈夫老实无用;或教唆丈夫不要死心眼;或“垂帘听政”帮助丈夫出歪点子;或怂恿丈夫铤而走险等等,一步一步地把丈夫逼进了犯罪的泥潭。那一幕幕的悲剧,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廉政观点     
《中国监察》2011,(19):47-47
薄熙寒:要把“肯千活、能出活、出好活”的干部选出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选拔任用干部,要把那些“肯干活、能出活、出好活”的干部选出来,绝不能任由一些干部占着位置享清闲。“肯干活”是对领导干部增强政治素养,落实“积极行政”理念最通俗的表达;“能出活”是对领导干部提升行政水平,增强政治能力最实在的要求;“出好活”是对领导干部转变政绩观念,树立求真务实的行政精神最直接的期望。  相似文献   

17.
在干部任用和退休问题上,提出一定的年龄限制,是保证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重要措施。但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进退留转,不是愉快地把党的事业的接力棒传递到年轻同志手中,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关系,更改年龄,在档案中使自己“年轻”几岁,以保住领导职位。有的干部档案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差甚大,某县一位领导干部竟比同窗数载的同学小七八岁,令人惊诧。个别领导干部在年龄上弄虚作假,是作风不正的表现。领导干部是群众的表率,应当带头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如果为了个人职务的提升或保住已有的职位就违背诚信原则,欺骗组织,还怎么…  相似文献   

18.
八项规定出台一年来,各地普遍反映党政机关“大吃大喝少了,节俭办事多了;前呼后拥少了,轻车简从多了”。不少领导干部表示,禁止吃吃喝喝、接来送往,实则是帮干部“减负”。然而,笔者在一些地区基层采访了解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监察》2009,(16):51-51
新华网网友指出,“问责制”是对官员过失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是使各级干部“权”、“责”平衡的砝码。“问”就是监督、检查、落实,是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责”就是明确责任、承担责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各负其责。多年以来,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只知享受人民赋予的权力,而不知或不愿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虽然也总说加强领导干部责任制,但因有责不“问”,结果在实践中,干部责任制就成了一句空话,也直接造成了干部队伍责任意识淡漠,  相似文献   

20.
朱文鸿 《中国监察》2010,(17):45-45
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然而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在进行调研工作时,往往习惯于"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热衷于听汇报、看材料,很少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由此造成出台的有些政策与基层实际情况不太符合,执行起来比较困难。群众把这样的干部称为“水葫芦”:成日浮在水面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下去倾听群众真实呼声。防止“水葫芦”现象,是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提升调查研究质量,促进科学决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