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春莉 《传承》2010,(18):72-73
倪嗣冲为袁世凯称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政治上,支持解散国会,驱逐国民党议员,重草宪法;思想文化上,请大总统提倡经学教育,为袁世凯称帝造舆论声势;军事上,他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即安武军),成为袁世凯在地方上的有力支持者。可以说,倪嗣冲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袁世凯的忠实追随者。倪嗣冲的态度坚定了袁世凯称帝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后,为摆脱地方政府的接管及资金严重短缺的困境,汉冶萍先后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公司“国有”和“官商合办”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这些策略迫使政府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袁政府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回应.汉冶萍与袁政府间在“国有”和“官商合办”过程中的互动,反映的是企业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但更多则是政府与企业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以及袁世凯与盛宣怀私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1908年的袁世凯,如日中天,权倾朝野。然而,是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两天之内相继去世。慈禧遗命3岁的溥仪嗣位,是为宣统。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监国。50天后,1909年1月2日,还在帝、后百日大孝期间,载沣以袁腿脚毛病为由,罢了他的官,开去一切差事,勒令回籍养疴。  相似文献   

4.
《天津政协公报》2002,(6):41-41
窃国独夫袁世凯在1912年2月暗中与南方革命政府达成清帝退位后选袁为临一时大总统的协议后,即胁迫清帝退位,并推翻孙中山建都南京之议,妄以清帝“委任”建立民国和以北方各省军阀政客“拥戴”的名义,在北京组  相似文献   

5.
张俊  颜吾芟 《中国人大》2010,(11):47-48
1913年5月20日夜晚,上海火车站突然响起三声枪响,只见一位儒雅、消瘦、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应声倒地,周围一群男子惊慌失措地围上前去,急切地呼唤着“钝初”、“钝初”。另外一边,一个男子匆匆离去,人们只看到了他的背影。受伤男子被迅速送到附近的医院,医生从他体内钳出子弹,发现弹头有毒,人们知道受伤男子的性命难保了。  相似文献   

6.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曾经有人称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此说不妥。袁世凯摄政不是“窃”的,是孙中山“禅让”的。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一再表示:大总统这把交椅“非袁莫属”,只要他能想法使清帝逊位,赞成共和,孙即刻让出其位。掌握了大清朝军政大权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不甘心再在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面前俯首称臣。他想做中华民国大总统,只能赶“孤儿寡母”下台。这对他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不想背上“乱臣贼子”和“逼宫”的罪名。于是,他的“难兄难弟”便跳将出来…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虽然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但他在引进西方警政思想,举办警务学堂,推动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袁世凯的警察教育思想,能够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2003年2月号《书屋》,有一篇署名萧武的大作《反抗革命:晚清宪政改革再认识》(以下简称“萧”)。我真诚地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阅读中常常激发我的联想,这联想凝聚为一个题:《慈禧太后抓“改革”》。因此,本并非萧严格意义上的评,更多的是由萧引发的联想。  相似文献   

9.
赵辉 《台声》2010,(12):32-33
11月20日晚,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湾桃园市落下帷幕。台湾演员阮经天和大陆演员吕丽萍分别凭借《艋胛》和《玩酷青春》荣膺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影片归属《当爱来的时候》,最佳导演花落影片《第四张画》导演钟孟宏,此片并获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奖。  相似文献   

10.
1909年初,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养疴"。他后来借助辛亥革命东山再起,学界认为袁被罢官之初即已策划东山再起,与事实不符。1908年慈禧去世后袁世凯确实面临杀身之祸,这对其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所作所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其以保命为第一要务,不复别作他想。袁世凯洹上三年,其思想并非自始至终都在图谋东山再起,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保命到试图东山再起的过程。三年间的所作所为,多有作秀色彩,这主要体现为建筑景观的命名及楹联、发表洹上垂钓的照片、却馈赠及做诗等,上述举动主要是为了保命而非策划东山再起。袁世凯缘何弃项城而居彰德,主要是由于家庭内部的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1.
杨度是近代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才华横溢,雄辩滔滔,深得袁世凯赏识;他为立宪运动鼓吹奔走,为速开国会呼吁呐喊,受到了时人的尊敬和称赞。但他将做“帝师”及实现“君宪”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发起成立筹安会,受到时人的指责和痛骂。作为袁世凯的高级智囊,杨度与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交情?他为什么将自己的“君宪”理论寄托于袁世凯?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大叫:“杨度误我!”  相似文献   

12.
黄俊华 《人民论坛》2011,(10):204-205
以往学者利用《政府公报》发布的命令来说明袁世凯政府是如何镇压革命的,但对《政府公报》发布的其他命令极少关注。通过对同时期《政府公报》刊登总统令的考察,揭示出袁世凯政府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也努力在前清政治废墟上构建一个人们信任的政府。  相似文献   

13.
杜耀云 《春秋》2011,(1):28-29
1912年2月,辛亥南北议和达成协议。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因之,在后人心目中,认为南北议和的这一结局。是很不理想的。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就此问题表述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以往学者利用《政府公报》发布的命令来说明袁世凯政府是如何镇压革命的,但对《政府公报》发布的其他命令极少关注。通过对同时期《政府公报》刊登总统令的考察,揭示出袁世凯政府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也努力在前清政治废墟上构建一个人们信任的政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众并未读懂袁世凯。梁启超云:“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却告诉我们,皇帝还是有的,只不过改换名称罢了。  相似文献   

16.
帝制还是共和这是个问题国情论在中国是一种很时髦的论调,却并非现在才有的写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情论经常会被提及。国情论亦可分两种,一种是符合国情论,一种是不符合国情论。  相似文献   

17.
陈鹏 《理论月刊》2006,(2):64-66
清末新政时期是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提出了广设军事学堂、建立合理的军校教育体制、正规教育与速成教育相结合、学习外国军事教育经验等思想并付诸于实践,丰富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及教育思想的内容,对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促进军队近代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为何不重用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都是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地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支笔的粱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特警冲房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警冲房战术涵盖了各种小组战术技巧,反映了特警队的综合表现。特警队在捣破匪穴或拯救人质时,“冲房”突击行动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战斗环节。实施冲房战术需要考虑的是:冲房计划的制定、冲房前的演练、出发前的简报会、攻坚队的组成、破门、冲房前的准备、冲房行动、概略搜查、对人质的处理等诸多问题。文章对冲房战术的各环节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张宏杰 《同舟共进》2011,(10):38-41
【他是清国当代最重要的人物】1913年10月,美国驻华公使芮思施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袁世凯)身材矮胖,但脸部表情丰富,举止敏捷。粗脖子,圆脑袋,看来精力非常充沛。他的两只眼睛长得优雅而明亮,敏锐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