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阎平 《瞭望》1995,(32)
自1989年到1991年,大连市政府曾连续三年开展了评选“十大粮王”的活动,此举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先后有18位农民荣获“粮王”的殊荣.最近,记者在庄河、普兰店和瓦房店等地,对18位“粮王”进行了追踪采访.令人遗憾的是,这18位曾经承包数十亩甚至数百亩粮田、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粮王,如今已有三分之二不再种粮.搞建筑者有之、种果树者有之、养河蟹、买船捕鱼者亦有之.“粮王”改行虽然无可非议,但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则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人权问题,往往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喜欢侈谈的一个活题。早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人曾提出“要人权”的口号。甚至有个所谓“中国人权小组”,居然贴出大字报,要求美国总统“关怀”中国的“人权”。时至1986年,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王若望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竟指责我们开展的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是“侵犯人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人权? 一般来说,“人权”就是指人身自由和所要享受的其它民主权利。“人权”这个口号是300多年前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先驱们提出来的。那时,欧洲已萌发了资本主义因素,但整个社会仍处在封  相似文献   

3.
范干才,52岁,江西省波阳县 鸦鹊湖乡农民。从1992年 起,他承包农田203亩,年售粮12万公斤左右。1995年,范干才荣获江西省“售粮大户”奖,同时被评为地区的劳动模范,“粮王”名声从此传开。 然而,连续八年承包农田200亩以上的范干才,今年承包面积却不足50亩。一下子退包150多亩农田,老范下了很大决心: 不减不行啊。这几年,种粮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我们来作个比较吧。就从 1994年说起,那时粮食正走俏,我们全家光种粮一年就获纯利6万元。1995年,尽管受了水灾,因为粮价好,还是赚了2万元。到1…  相似文献   

4.
“不吃‘罚酒’吃‘敬酒’”,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回顾掌握农村经济政策的教训时,谈到了这个切身体验。 吃“罚酒”,指的是头几年省委摆脱不开极左束缚,硬性纠正包产到户,受到农民抵制。吃“敬酒”,说的是省委去年作出放宽农业政策的决定以后形势大变,出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5.
“跑招商、跑项目、跑经费”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方兴未艾“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刚刚退潮,“跑招商、跑项目、跑经费”又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方兴未艾。这是《瞭望》新闻周刊在最近农村调研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农村税费改革前,“三要”问题是影响农村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乡村干部对催缴公粮、收缴农业税和统筹款、执行计生指标等任务很是头疼。而在农村  相似文献   

6.
是坏事,还是好事?骆遥:在上海,听到一些朋友在谈论城市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才“流走”,流向民间、农村、乡镇企业。有人为此忧心忡忡,说是民办企业、乡镇企业“冲击”了国家。这个冲击波的浪圈正在扩大,你说是坏事还是好事?吴昂:是大好事。回想十年动乱时,以崇高名义、革命言词,动员甚至驱赶知识分子下乡,他  相似文献   

7.
最近,曾受到邮电部领导表扬的上海邮电局的工作又上一层楼:全行业实行规范化服务,使“绿色窗口”更增添了文明色彩,用户以各种方式称赞、表扬“绿衣使者”。 一年前,上海邮电管理局被上海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开展规范服务达标的行业,信息传来,这个局的领导既感到喜悦又感到有压力。他们抓住这个展示上海邮电形象的良好契机,决定发动群众,把工作促上去,以优质服务让用户满意。  相似文献   

8.
陈泽伟 《瞭望》2012,(33):18-22
中国的三万多个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捉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作为乡镇的“当家人”,乡镇党委书记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是“芝麻”官顶着“西瓜”大的责任。这些中国干部序列中最小的“主官”,是执政不可缺少的基础力量。  相似文献   

9.
东书 《瞭望》1984,(14)
“可别让我当新闻人物。”虽然我采访王素香的第一步就碰了这个“钉子”,我还是挤进了送她去申家山的吉普车。一个出身上海的老太婆,又有孙子,又有钱,又到了退休年龄,却不和老伴在上海一起享清福,偏偏要孤身钻到甘肃省通渭县最穷的申家山去吃酸菜水煮面条,滚一身虱子,而且倒贴了好多钱。这种采访对象,记者能放过她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地少人多,劳动力有剩余。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劳动效率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情况,显得更加突出了。有人已经在发愁:这么多劳力怎么安排?会不会出现一些国家已经有过的情况。农村剩余劳力涌进城市? 记者在人口稠密的胶东农村访问了一些县、社、队,受到很大启发,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里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投向商品生产,使农村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也就是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 期间,同上海市负责同志谈话时说:“要克服一 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过了一年,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的谈话——即通常所说的“南巡讲话”——中,又围绕着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加快发展这“三个一点”作  相似文献   

12.
农村浇地,因怕水从垄沟渗走,就把垄沟的内外边沿拍打得特别结实,还专门安排有人巡查,防止垄沟开口跑水。“垄沟渗水”的现象不止农村浇地有,其他领域也存在。就说国家对三农、水利、扶贫、教育等项目的拨款吧。上面按照轻重缓急、任务大小将资金下拨,然后一层层再拨发下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国棉二十一厂在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经验时,把研究工作称做“冷线”,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叫做“热线”,“热线”为“冷线”提供研究课题,“冷线”为“热线”提供研究成果。这个形象的比喻已为大家所赞同。有人依照这个比喻,说现在有些地方“热线”不热,“冷线”不冷。意思是说,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有点“冷”,而研究工作倒很“热”。且不说这个评价是否准确、全面,研究工作有点“热”确有其事。热,首先是好事。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组织的发展,研究活动日益活跃。各地研究会经常召开年会、各种内容的理论讨论会、不同规模的横向联系会,还有学组会、秘书长会议,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信息,宣读论文,探讨问题,表彰先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思想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的“第二季”,那么上海自贸区就是一个试验区。这里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取向,将展示这个国家开放的新高度、改革的新标杆。在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可梳理出几大看点。  相似文献   

15.
自从80年代中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火由农村烧到城市以来,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这次“两会”,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因而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与会者们关注。“该热的没有热起来。”这是“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和委员针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展迟缓提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唐敏 《瞭望》2006,(34)
“我现在最苦恼的,是不能一心一意抓企业的经营”,作为西安饮食集团属下的国有控股企业,西安“老孙家”饭庄的总经理马明阳常被一些事务性工作所烦扰,而且,在饭庄的发展上,哪怕是购置空调等这样一些很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报批上级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0,(49)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今天,党和国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针,把农业摆在经济部门中第一的位置。亿万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农业科技人员一起,冒严冬的风雪,战夏日炎炎酷暑,与风雪水旱病虫等灾害搏斗,在我们这人均只有一亩耕地、自然灾害频繁的条件下,生产出供十一亿人口之需的粮、棉、油、肉等最基本的农产品。城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都离不开农业的丰收。当我们欢庆一切成就的时候,都不要忘了这中间有亿万农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村官”是个小得不能再小 的官,因为农村基层干部是不列 人国家干部序列的,在各级干部中也是层次最低的;也有人说,“村官”是个大得不能再大的官,因为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力量,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特别是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村民开始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村官也开始由老百姓民主选举。于是,现任的干部们都在反复地思索:如今的“村官”应该怎样当?! 如果现职的村干部再搞长官意志、强迫命令那一套,理所当然地行…  相似文献   

19.
曾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陕西榆林地区,近年来农村庙宇“香火”愈旺,庙会规模越办越大。有人说:这是当地多年来的民俗习惯;还有人说,这是贫困地区封建迷信活动的再度兴起。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后的发现,却很难简单地做出这样的结论。让我们透过这个表层现象,看看这“香火”烧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它给我们提出的警示在哪里 ? 说不清榆林有多少座庙,座座香火都不断。这里群众生活并不宽裕,但修庙敬神却慷慨解囊 陕北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这里的人素有敬神的习俗,因此“陕北庙多”早已人所共知。六七十年代,这些庙宇被作为“四旧”…  相似文献   

20.
言理 《瞭望》1992,(40)
上海股市走势起起伏伏,由此带来的“无处不说股,无人不知股”的“股票现象”,令人喜忧参半。 据称在上海1300万人口中,正式股民约有30万,而参与股海弄潮的不下100万。16种上市股票外加炙手可热的股票认购证,就如“台风眼”,围绕它们的是席卷一切的狂风暴雨。有人说这是“初级阶段”,也有人说这是“现代神话”。但股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逼迫着人们从狂热走向理智。如此而言,“股票现象”给开放后的上海人带来的不啻是一出人间悲喜剧,更是一堂社会启蒙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