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独立后,印度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它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很有水平,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成绩显著,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颇有独创,在原子能研究与开发方面进展迅速,在自制汽车、计算机软件等方面也达到一定水平。印度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进展,除了其它因素外,非常重要之点就是印度比较重视科技管理。从四十余年的实践看,印度科技管理的主要方面可大致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1993,(4)
印度是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与印度政府长期以来重视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对印度独立以来的科技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印度独立以来的科技政策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人民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使古代印度的科技水平在当时一直处于较先进的行列。 近现代印度科技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曾先后涌现出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尼赫鲁曾经在他的代表作<印度的发现>中对中国文化作过多方面的专门论述,他对中国文化有一种亲切之感.他还探讨了中印文化交流的问题.尼赫鲁晚年对中国文化的疏远来自于印度现实政治发展与国际政治局势的制约.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印度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纪之交的印度 ,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冷战结束后 ,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社会把印度作为多极化世界的一极及世界三大地区力量中心之一。除了印度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外 ,印度科技发展的实力及潜力 ,也使国际社会对印度刮目相看。难怪国际软件业巨头比尔·盖茨也认为 ,2 1世纪印度将成为软件超级大国① 。现在人们常说 ,2 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 ,拥有软件优势及多种科技发展基础与潜力的印度 ,可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一、独立后印度科技发展迅速独立初期 ,印度科学技术落后 ,连日常必需的工业消费品都必须…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共决策失灵教训的尼赫鲁农业政策在印度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尼赫鲁农业政策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多元目标的协调性等视角对尼赫鲁农业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该政策在决策模式、战略方向、政策目标、实施路径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尼赫鲁农业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印度的科技发展与面向21世纪的宏图华碧云印度一贯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与科技息息相关的今天,印度又有很多新的思考,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兴国的意识。现在的联合政府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争取2020年印度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7.
自力更生和实现大国目标是印度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历届政府重视发展与国家优先战略目标和资源相适应的本国科学技术,50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建立和健全科技管理体系,现已取得极大成就。在高新技术以瞬息万变的速度迅猛发展的时代,印度科技兴国的思...  相似文献   

8.
不结盟思想是尼赫鲁民族主义思想在国际事务中的集中反映。它在尼赫鲁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尼赫鲁的不结盟思想在独立前夕就已初见端倪。1946年9月7日,尼赫鲁作为印度临时政府的成员发表了广播讲话,他指出:“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开互相敌视的大国政治集团,它们过去引起了世界大战,而且今后还会导致更大规模的灾难。”一般认为,不结盟(nonalignment)一词大约在1953—1954年间由印度外长K·克里希纳·梅农第一次在联  相似文献   

9.
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仅以其丰硕卓著的政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而且以其复杂多样的思想体系(西方称之的“尼赫鲁主义”)在世界理论宝库中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本文试图通过尼赫鲁早年生活轨迹的追溯,揭示尼赫鲁政治生涯及其思想特征由以发端的内在渊源。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989年—1919年,是尼赫鲁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时期——早年生活时期,是尼赫鲁民族主义思想体系孕育时期,是尼赫鲁由婆罗门贵族转变为具有激进思想倾向的民族主义者的时期。这个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家庭启蒙阶段,从1889年到1905年尼赫鲁1889年出生于印度北部城市  相似文献   

10.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导人,是蜚声国际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尼赫鲁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社会等诸多方面。国外一些学者习惯把尼赫鲁的思想称之为“尼赫鲁主义”。尼赫鲁的政治思想也是颇为丰富的,既包括印独立前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包括印独立后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既包括指导印本国建国的种种战略思想,也包括在国际事务中倡导和平共处、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外交思想。尼赫鲁的  相似文献   

11.
1947年——1964年,是印度现代史上的“尼赫鲁时代”。作为新印度的最高决策者,尼赫鲁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民族独立、寻求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现代印度奠定了基础。一、废除封建土邦,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奉行“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实行省邦并存制度,约有20个省直属英国殖民当局,565个土邦由封建王公统治。这些土邦王公是世袭君主,统治着印度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享有各种独立大权,在各自的邦国中实行残酷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印度历届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现已取得很大成就。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印度科技兴国的思想进一步加强,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立志要在下世纪初叶成为信息、生物技术大国和核大国,争取2020年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3.
将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和亚洲与世界的利益而友好地、兄弟般地合作。”① 以甘地的个人声望与影响 ,这些话在以后的中印交往中继续产生着作用。二战中的印度处于既反对德日侵略又欲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复杂局面中 ,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为了支持中国的抗战 ,并未急于给中国的盟国英国出难题 ,而大大地延缓了印度独立的日程。尼赫鲁作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 ,制定并实施了长期影响印度的若干基本国策。在与中国的关系方面 ,尼赫鲁的思想具有浓重的文化亲和色彩。尼赫鲁虽对传统宗教的僵化倾向持批评态度 ,但他对宗教本身尤其是佛教尊重颇高。他说 …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演绎进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独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主要推行了尼赫鲁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模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必然的历史选择。印度较成功地实现了由尼赫鲁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同的经济模式对印度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产生的背景,剖析了两种模式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对印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尼赫鲁的克什米尔政策与印巴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尼赫鲁的克什米尔政策与印巴关系张力举世触目的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巴基斯坦两国的国家利益直接相关,它涉及到错综复杂的政治、战略和社会心理因素。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对印、巴国内形势及南亚格局的影响,也涉及到扑朔迷离的国际背景。尼赫鲁作为印度独立后的...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纵观独立后50年的印度,在其经济建设过程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战略模式:尼赫鲁模式、甘地模式和尼赫鲁模式与甘地模式的相互协调。(一)尼赫鲁发展战略模式尼赫鲁发展战略模式也称之为马哈拉诺比斯发展模式。因为第二个五年计划由P·C·马哈...  相似文献   

17.
论尼赫鲁—甘地关系的实质及意义尚劝余1919—1947年,是印度奋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并取得民族独立的时代。尼赫鲁和甘地是这一时期印度民族民主运动中两位最主要的领导人,他们在民族民主斗争历程中合作共事。并肩战斗达1/4世纪之久。尼赫鲁与甘地之间的政治合...  相似文献   

18.
四、印度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人材与技术人材与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紧迫问题。为加速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印度非常重视人材的培养和技术的开发。首任总理尼赫鲁把自力更生地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经济政治独立的前提。1958年通过的科学政策决议强调,“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经过专门培养的人材。因此,“当印度巨大的人力资源受到教育和训练后,就会变成现代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前任总理拉·甘地指出,教育是关系国家实力的大事。印度教育学家斯里瓦斯塔瓦说得更明白,“个人的目标,国家  相似文献   

19.
印度力争成为下世纪的经济大国华碧云印度的大国思想根深蒂固。独立初,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他把到本世纪末实现工业化作为奋斗目标。英·甘地和拉·甘地继...  相似文献   

20.
1919年——1947年,是印度奋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在自由斗争过程中,尼赫鲁以激进民族主义领袖的姿态,对独立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本文分三方面述之,疏漏偏颇之处,敬请指正。 (一) 尼赫鲁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坚决主张完全的民族独立,全身心地投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印度现代民族独立运动以甘地所发动的几次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独特形式载入了反帝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