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农业集体化事业中,作为主管农村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同志,从1954年到1962年,曾多次提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是,他的这一正确主张在当时没有引起全党的重视,并在1962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本文试图对邓子恢同志这一观点形成、发展和遭受挫折的过程作一番历史考察,以便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借这个机会,我想把编辑、出版《邓子恢文集》、《邓子恢传》和《回忆邓子恢》三本书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持续了17年之久的人民公社结束了.过去屡遭批判的包产到户这一为农民群众所普遍欢迎的生产责任制,以预想不到的发展速度迅即遍及神州大地.包产到户不仅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先导,还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边人群 《湘潮》2004,(5):9-13
毛泽东与邓子恢有不解之缘。20世纪30年代,他们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结下了战斗情谊。毛泽东素来器重爱将邓子恢。建国后,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围绕民主改革、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步骤和“包产到户”责任制等重大问题上,却引发了《邓子恢与毛泽东的三次意见分歧》。分歧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震惊中外。邓子恢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积极倡导“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历史雄辩地证明邓子恢是正确的,对他的批判是一次历史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由本刊编辑钟兆云撰写的长篇历史报告《农民知己邓子恢》(26万字),长篇人物传记《开国上将刘亚楼》(40万字),近期一并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邓子恢是我党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建国初期受命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起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刚总理,主管农村工作),肩负起带领亿万翻身农民发展生产的历史使命。后因主张“包产到户”而被错误撤职,受尽磨难。《邓子恢》一书,就从邓子恢在农村工作部10年的探索足迹写起,以历史真实为骨骼,以邓子恢与中国农民的风雨情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不唯书、不唯上.不看风行事,勇于紧持  相似文献   

5.
从1952年至1962年期间,围绕着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等问题,毛泽东同志曾3次批判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同志。并定论:邓子恢一贯搞“右倾机会主义”,“十年来没有办一件好事”。邓子恢生前反复申辩:“我的错误我自己负责,但我从没有背着中央办事,更没有反对中央。”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06,(8)
为邓子恢平反1981年3月,国家农委党组起草了一份为邓子恢平反的报告,由中央办公厅转发。主要说明,邓子恢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一些主张本来是对的。他和他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不同意见,本来应受到保护,反而却受到打击,这是不对的。有时真理并不是在领导一边,而是在下级一边,不在多数而在少数一边。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倾听不同意见,以利于占有信息,比较利害,明辨是非。凡涉及保护人民权利的问题,更应慎重从事,要遵守法制,不能靠多数压少数。如果听不得反面意见,就不容易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7.
邓子恢(1896—1972年),福建省龙岩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在战争年代,他转战于苏区和大江南北,功勋卓著。建国后,他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亲身参与和领导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62年,面对农村严重的经济困难,邓子恢向毛泽东数次力荐“责任田”,受到了批判。30多个春秋后的回顾与反思,或许能使我们对这段极不平凡的历史有一个更为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初,在安徽江淮大地曾出现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责任田”。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对这种农业生产责任制曾给予密切关注、支持和保荐。后来,随着“责任田”的夭折,邓子恢也错受批判和处理。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他仍实事求是,坚持不悔。 试行阶段 关注支持 安徽的“责任田”酝酿于1960年秋,试点于1960年底,形  相似文献   

9.
邓子恢与“四大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前夕和解放初期,邓子恢在不同场合讲过不同内容的“四大自由”,由此引起争论和受到批评,邓子恢本人也作了检讨。数十年过去了,回顾这段历史,颇有借鉴价值。 一、邓子恢在不同场合讲过不同内容的“四大自由” 邓子恢最早提出“四大自由”是在1948年,当时他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8月27日至28日,他向中原大学师生作《党的总路线与总政策》报告,在谈到中国革命性质的时候,第一次提到“四大自由”。他说:“新民主主义基本上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承认私有财产的,我们的土改也是土地为农民私有而不是公有,是耕者有其田而不是国有其田。土改以  相似文献   

10.
《党史博采》2005,(11):29-30
"文革"中,邓子恢受到冲击.1968年8月1日,邓子恢突然接到通知:毛泽东邀请他出席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一直被冷落、被揪斗的他似科感受到久违的暖意开妈迎面而来.这表明对他的批判、审查已经结束,他还没有被打倒.  相似文献   

11.
邓子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献给了党的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曾两次受撤职处分,三次受不正确的批判。但他从不消极,始终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1964...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子恢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领导全国农村积极开展农业合作化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农业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邓子恢农业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一思想特色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雪勇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F0002-F0002
2006年8月30日,福建省在福州隆重举行《邓子恢画传》出版发行暨纪念邓子恢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缅怀邓子恢同志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邓子恢画传》出版发行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给邓子恢同志的  相似文献   

14.
1971年,贵州省工业管理学校的陈茂钧,要求落实其父亲陈仲叔、大哥陈向荣、二哥陈向明在1931年闽西“肃清社会民主党”事件中被杀害的错案,并写了一份《调查提纲》。中央组织部将《调查提纲》转给了闽西党和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邓子恢。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邓子恢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被扣上了种种帽子和罪名,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尽管如此,邓子恢还是提起笔,于1971年4月5日函复中央组织部,并附上两封给贵州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名叫石门炉的小山村,邓子恢邂逅了陈兰 1935年初夏的一天下午,闽西红军将领邓子恢、张鼎丞和闽西特委机关的同志,来到龙岩与永定交界的山头上。邓子恢看见石门炉南北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深山老林,对张鼎丞说:“石门炉是个好地方,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吧!”张鼎丞表示赞成。 石门炉是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山村。交通员陈新梅走到一户农家的院门外,轻轻地敲了三下,不  相似文献   

16.
许人俊 《党史博览》2005,(10):36-40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邓子恢。“文化大革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场大劫难,许多领导人都先后身陷困境,历遭磨难。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也不例外。然而,这位久经考验的革命老人,在汹涌的“文革”政治风浪里,依然一身傲骨,正气凛然,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大雪压顶松不弯”的气概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17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同志诞辰100周年.8月16日下午,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子恢文集》、《邓子恢传》、《回忆邓子恢》出版发行暨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鎔基出席纪念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发表了讲话.现将姜春云的讲话、杨尚昆为这三本书写的序言以及编委会副主任项南和邓子恢同志的夫人陈兰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予以刊载,以飨读者.同时发表《邓子恢传》编写组成员蒋伯英的论文《邓子恢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与贡献》,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8.
邓子恢是农民的儿子,1896年8月17日,出生于离龙岩县城10多华里的泉井村。年轻时他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结社办刊传播新思想。严格地说,他是农民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邓子恢领导了著名的龙岩后田暴动,担任过第一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邓子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在解放后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邓子恢是一  相似文献   

19.
3.北戴河会上风云突变,“包产到户”引发了一场政治大风波 邓子恢一到北戴河,就应约去见毛泽东。 安排这次见面,毛泽东的本意是来做邓子恢的说服工作的,岂料邓子恢反客为主,一见面就向毛泽东再次保荐安徽责任田。 邓子恢与毛泽东的想法几乎同出一辙,那就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7,(4)
邓子恢(1896-1972),福建龙岩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邓子恢长期领导中国农运、农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农业思想。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的革命历程紧密结合,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