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教条,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现实化、理论通俗化、方法生动化、载体多样化",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认知",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教条,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现实化、理论通俗化、方法生动化、载体多样化",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认知",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  相似文献   

4.
张先梅 《学习月刊》2010,(6):105-106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目前社会和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是其灵魂和根本所在。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它既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一些不足,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认知偏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外化于行有待提高、少数青年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弱化现象。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方面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当前一项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高校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做到思想和行为相统一,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科学和价值相统一,在教育方式的运用上做到原则和灵活相统一,在教育效果的考核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8.
信仰具有强大的协调力、凝聚力和激励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信仰,具有其他任何信仰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实现及其成果的巩固,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理论途径、政治途径和实践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和稳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改进方式方法、拓展教育空间,使大学生真学、真知、真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兼有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特征的思想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和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辩护与批判、整合与凝聚、激励与动员、引导与稳定的社会功能,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以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性诉求和非理性诉求是两种基本的诉求形式。根据诉求重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分为理性诉求和非理性诉求两种方式。接受主体对理性诉求和非理性诉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即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进行加工的,不同加工方式引起态度改变的持久性及态度改变对未来行为预测的准确度不同。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引导接受主体通过不同的路径对信息进行加工。作为教育者,既要运用理性诉求方式。以理服人,又要运用非理性诉求方式,以情感人,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多元化、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多样化以及高校校园社会思潮激流涌动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当前,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途径,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方式。新形势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及教育环境四因子的新变化直接关系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因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李宏 《求实》2011,(Z1)
在我们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是最崇高、最进步的信仰。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就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当前我们的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  相似文献   

15.
信仰的构成包括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方式三大要素。从信仰构成的三要素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并进一步坚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包括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三个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断追求是我们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孙静 《世纪桥》2023,(2):49-52
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代青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重任,成为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让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再上一个台阶,把知识传授和信仰培育二者相互结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个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必须立足信仰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人实践两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发展理论,回归日常生活,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正义和制度正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钱秋月 《求实》2016,(2):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9.
徐俊 《世纪桥》2008,(8):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的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拓宽审视视野、转化理解视角,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它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徐俊 《世纪桥》2008,(6):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的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拓宽审视视野、转化理解视角,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挂意义,它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