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务,是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是一个多元动态发展的社会,既是广义的又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统筹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坚持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民主法治和社会公正,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模式生态建设,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里 《前沿》2010,(8):24-26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机会平等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点公平;必须坚持规则公正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坚持结果合理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最好体现,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逻辑必然.坚持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5.
《湖北宣传》2006,(12):1-1
要全面系统,突出重点。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深刻阐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深刻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蕈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把握,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刻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深刻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参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需要依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此,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协助党委和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放到履行职能的重要位置上,不断增强凝聚力与感召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智出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人民政协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分配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效率原则,促进生产力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叶力 《人民论坛》2013,(26):45-47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当前很多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讨论群众路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认真学习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人各尽所能,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使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人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一是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三是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余俭敏 《湖湘论坛》2009,22(6):40-43
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只有坚持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分配主体的合法性和分配关系的平等性,强调分配规则的有序性和分配程序的规范性,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走向社会制度文明,才能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和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系统工程,就经济、社会转型阶段而言,如何通过改革的继续深化,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是紧迫而艰巨的课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改革观;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互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携手并进;清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目标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表现为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理论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兼顾公平与效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不尽如人意,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就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今日浙江》2006,(20):20-21
《决定》共分八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了解决了社会矛盾的辩证法,进一步完整地系统地进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设,形成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的战略指导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萍 《前沿》2005,(9):215-2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需要形成三个健全的机制即激励动力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整合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