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杉 《学理论》2014,(5):181-18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80、90后的年轻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更加随意。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因为草率的婚前性行为导致的伤害个案也在不断地增加。尽管大学生在性生理上已经成熟,但他们的性心理并不成熟。当前大学生们大胆开放的性行为与高校滞后的性知识、性文化教育导致了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高校开展广泛有效的性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国高校不仅要加强性知识教育,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因素,更要加强性文化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以开启大学生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2.
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钊 《学理论》2009,(21):152-153
伴随网络信息的爆炸式激增,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恩泽和财富的同时,也是信息垃圾的生产源。不良网络信息的强烈冲击对大学生性心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性认识出现偏差、恋爱观错位、性道德意识弱化、过度追求性刺激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应重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性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心理。  相似文献   

3.
一、目的关于我国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情况及性生理心理的发展,过去我们积累的资料甚少。谈到青少年性意识和性生理心理发展,人们不得不主要引用国外资料。在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方面,我国学者叶恭绍等人六十年代曾有过一些报告。在这一方面,新近也有人作了调查,并在某些问題(如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上获得了新资料。但在青少年性意识和性心理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由于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容易感到性困惑,而人们对性的回避态度又制约着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性意识增强与性知识匮乏的矛盾,使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身心方面的变化.严重地影响了其生理、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针对这种现象,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要想轻松愉快地开展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就需注意三方面:一是更新传统观念,轻松愉快地接受青春期性教育;二是选择适合方法,融合学科内容,和谐自然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三是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困惑,形式多样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范洪涛 《学理论》2012,(21):285-286
性心理状态对个人精神状况及个人行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在青春期所面临的性心理、性行为、恋爱等问题感到困惑,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健康与成长。但是在我国性教育的研究和普及有一定的阻力。性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性的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要抓好这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科学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江慧  刘瑜 《学理论》2012,(17):231-232
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发育的高峰期,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也是性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职业学校在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强性健康知识普及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学校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注重“关爱学生,关注发展”的人文要求;要加强学生交往技巧的指导,明确异性交往的禁忌,提升学生的性道德.  相似文献   

7.
马开广 《学理论》2010,(25):254-255
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需要,理应得到重视。和谐建构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理念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促进其性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课题组通过 2 0 0 0年 5~ 1 0月对全国 1 4个省市的 2 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的“2 0 0 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 ,从异性化倾向、性成熟带来的情绪波动、性幻想与性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性行为带来的困扰、失恋的打击、性补偿的刺激等方面 ,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着多维矛盾,即: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内涵认知肤浅性,专业学习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学习消极性,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强势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弱势性。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若即若离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农业院校就业责任教育刻不容缓,在农科大学生专业培养与择业偏向之间、农业发展需求与科技人才流失之间、农科大学生就业责任教育现状与现实需求之间都存在突出矛盾。探索以课堂、实践活动、涉农企业定向委培、农科大学生创业、典型事件为载体的五种农科大学生责任教育模式,为高校就业责任教育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生气勃勃而又充满矛盾,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使他们积极进取、发奋学习;试图改造社会的真诚努力,又往往因脱离现实而走向偏颇。他们困惑于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受制于自身素质的不足,其自身的取向与社会期待的目标,时而表现出令人欣喜的一致,时而表现出使人担忧的偏离。这就使得社会要么冠以“大有希望的一代骄子”的赞誉,要么发出“亟待成熟”的感叹;也使大学生们经常在自傲与自卑之间交  相似文献   

12.
李娟 《学理论》2014,(3):89-90
拖沓行为是经常被人忽视而又常见的一种行为,为了探讨大学生拖沓行为与情绪紧张度的关系,运用唤起性拖延问卷、回避性拖延问卷和情绪紧张度问卷对安徽、河南、湖北的23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男女性别对拖延影响不显著(P0.05)。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均与情绪紧张度之间呈显著相关,而回避性拖延与情绪紧张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稍高。其中,唤起性拖延与情绪紧张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90(P0.01),回避性拖延与情绪紧张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6(P0.01)。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教育目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的教育目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之间存在着矛盾。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汪金英  李光玉 《学理论》2012,(16):270-271
改革开放以后,时尚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最能代表时尚潮流的一个特殊人群,受时尚文化的影响最大。由于时尚文化自身的流行性、短暂性、大众性、易复制性等特征,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与社会化对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一元化对立;价值评价的低俗化与审美化对立这三对矛盾。重新构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规范文化事业发展就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总体上说是健康的、正常的。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能够较好地调节好性欲、性冲动,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性知识非常缺乏,性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及个人性修养的缺乏,出现了不正当的性行为,性心理的扭曲已敲响了高校及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性教育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在这方面的教育不足。为了加强学生的性知识,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朱海艳 《学理论》2012,(23):217-218
高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效地开展性健康教育有利于高中生人格的自我完善,而心理健康课中性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的整体概念.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包括,性别角色的差异与建立;男女性生理器官功能及保健,性心理发育与保健;男女性交往的规范与能力;自我保护;友情、爱情、婚姻与家庭的责任.性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促进高中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影响干群利益关系和谐的深层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七大确立了"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将当前社会和谐建设视为从"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动态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深层矛盾:党的主张的正确性与行动的扭曲性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干群利益关系不和谐性之间的矛盾,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稳固性与一些领导干部和社会上"既得利益集团"不正当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党的政治优势与党内权力倒置现象之间的矛盾等.只有化解这些深层矛盾,才能找到当前干群利益关系和谐的关节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三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的理论化色彩与大学生娱乐化偏好的问题;单一知识论灌输与大学生丰富价值观塑造;理论性、复杂性、生动性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能力不足等三对矛盾和挑战。为此,"三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寓教于乐、实现理论化与娱乐化之间的平衡,必须内外兼修、化解理论说服难度大与思政课教师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必须知行统一、实现理论认知与实际践行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与在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合同关系,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合同主体特征、合同主体间关系、以及合同执行过程等方面。大学生是具有个人发展规划意识和能力的成年人,因其教育期望与教育收益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依据自我需要进行行为调整。应从微观层面探讨有效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存在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场域。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意识形态性和理想性与日常生活情境性、多元性和实用性的矛盾和张力,使得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日常生活相疏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仪式和情境、社会实践和个体自觉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使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