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声》2009,(12):42-55
第六章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据考证,在远古时代,台湾地区和大陆本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陆板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陆地下沉成为海峡,台湾变成了海岛。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的石器、黑陶和殷代西翼式钢镞等大量文物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因而台湾原住民与祖国大陆也就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3.
余婧 《民主与法制》2014,(13):64-65
重现身落跑妹夫包藏祸心家里面临着最大的磨难,胡婷将仇恨、气愤和疑问统统埋在了心底。专心照顾病中的家人和家族的企业。在胡婷的努力经营之下,公司的情况有所好转,胡倩的病情也比较稳定。但不幸的是,这一年的冬天,胡海涛没有撑下去,离开了人世,留下了这一对姐妹相依为命。可胡海涛才去世不久,胡家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相似文献   

4.
吴亚明 《黄埔》2006,(4):58-59
两岸大学多同名 历史的风云变幻,使海峡两岸出现了很多看似相识却陌生的事情。就拿大专院校来说吧,大陆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和暨南大学,台湾也有这些大学(东吴大学英文名称就叫苏州大学)。  相似文献   

5.
吴亚明 《黄埔》2006,(2):53-54
台湾,街区多大陆地名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给台湾留下了特殊的印记,台湾的路名和地名也是如此。穿行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陆的某个地方。大陆人到台湾,总是感到非常亲切,无论是语言文字、饮食习惯,还是风土人情,几乎没有什么陌生和隔阂。而这其中,乡镇市街道的名称也总  相似文献   

6.
应台湾行政院下属的蒙藏委员会邀请、内蒙古卫生厅选派,于2010年5月25日一行13名医生来到宝岛台湾,开始为期90天的访问。  相似文献   

7.
中台禅寺 远去的纷争扰攘尚没有消失 智识的乘愿也不可能遏止 谁在同体大悲? 谁在宏发慈心? 中台禅,像初祖面壁 无语无语  相似文献   

8.
吴亚明 《黄埔》2006,(5):49-51
台湾学生怎么考大学?7月1日到7月3日,一连三天,台湾举行了大学指定科目统一考试,有近11万名考生参加这次考试,可以说这是台湾的高考,但是又不完全,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21495名学生被大学录取。那么,台湾的孩子如今是怎么考大学的?从1954年到2001年,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所谓的“联考”制度,其形式与大陆高考差不多,即由台湾“教育部”下属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统一负责各大学的招生,在考前临时召集部分大学教授统一出题,然后在每年7月1日、2日和3日统一考试;接着就是统一阅卷、分发成绩,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填报志愿,各个大学则根…  相似文献   

9.
二、台湾杂谈 (一)政党认识 好事者将台湾政坛上几个主要政党比喻为古典名著:国民党-《红楼梦》,其中的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剩空壳子;民进党-《水浒传》,其中的梁山好汉,山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  相似文献   

10.
前一期的“大陆记者看台岛”带着大家去见了那么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当代艺术家、亦是一位“流浪在山林”的排湾人—撤古流。这期本栏目就让我们继续跟随记者,夜宿阿里山邹人部落,体会那里一场特色又热闹的高山族喜宴—  相似文献   

11.
水青山 《台声》2009,(2):49-54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期盼已久的“三通”直航启动。新年初始,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迎来“提速期”。春节即到,各地报名情况,媒体更用“火爆”二字形容。对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来说,“大三通”效应初显,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统一论坛》2010,(5):67-69
噶玛兰族 噶玛兰,2002年12月成为台湾少数民族中的第11个族群,其人数比邵族略多一些。噶玛兰,意指在平地的人,是台湾兰阳平原最早的住民。1632年,西班牙派兵攻打宜兰,以惩罚噶玛兰人攻击该国搁浅船只的行为,才让这个族群为外人所知。侣年后,荷兰人用文字记录了台湾兰阳平原上36个噶玛兰部族的情况。由于长年纷战,  相似文献   

13.
胡迌 《台声》2008,(7):82-85
台北树人书院 台北树人书院最初建在保安宫内。清嘉庆年间,大龙峒人在保安宫兴办义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供奉一尊文昌帝君。以后,陈维英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保安宫内成立“树人书院”,从此春弦夏诵,蔚为文风。清代台北的其它书院,都由官方主导,只有树人书院是完全由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4.
尚道 《台声》2008,(1):80-83
光从海平线上来1979年后台湾社会逐步走向一种软性权威的时代,台湾电影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松动却带来了台湾电影作品的进一步堕落,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之前,台湾电影似乎已经到了所谓的“国片死亡”境地。而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现,给台湾的电影业和当时一群默默无闻的年轻电影人带来了曙光。台湾新电影运动,就如同电影史上其他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一样,在主题、形式各方面,发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胡迌 《台声》2008,(6):70-73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有别于一般学校(官学)。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自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延绵1000余年,起到社会教化(“正人心,存天理”)、知识传播(“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学术传承(“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的作用,对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统一论坛》2010,(3):74-75
卑南族 卑南人主要居住在台东平原上,目前还存有历史悠久的八个部落,分别是知本、射马干(建和)、吕家望(利嘉)、大巴六九(泰安)、卑南(南王)、槟榔、阿里摆、初鹿(北九尻),又称为八社,最近又增加了宝桑、斑鸠和龙过脉三座新部落,都位于卑南溪以南的台东平原上,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第七大族群。  相似文献   

18.
《统一论坛》2010,(2):67-69
如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的重要一员,是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他们是台湾最早的居住者和开发者,为台湾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统一论坛》2010,(4):69-70
赛夏族 赛夏,意指人。赛夏族居住在新竹县五峰乡和苗栗县南庄乡、狮潭乡,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名第十的族群。根据赛夏口传历史,祖先是从"乌比喃布嗡"大霸尖山发祥地下山,顺着溪流四处迁徙,大约在400年前,  相似文献   

20.
尚道 《台声》2007,(12):83-88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呈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感动效果,人们随着剧情的编排和人物的演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感受着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洗礼。1895年年12月28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10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也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从此进入中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从此吹响了中国电影的号角,开始了长达百年、缤纷艳丽的光影之旅。暮然回首,当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时,正是日本向华发动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1895至1945年的50年间,台湾遂落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日本殖民化统治中,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回顾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低落还是辉煌,台湾电影总是以一种凝重的符号,记录着人们心底潜藏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