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病逝前一天签署了《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国事遗嘱》自签署之日起,相关当事人就对其订立经过存在着不同说法.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断定,《国事遗嘱》是由汪精卫起草、1925年2月24日在孙中山病榻前读给孙中山、得到孙中山首肯后定稿的.  相似文献   

2.
自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直被认定为孙中山所言。其实该语句既非出自孙中山之口,也非出自孙中山之手,而是从《总理遗嘱》中精缩出来的,《总理遗嘱》又是汪精卫等写的,孙中山听后,认可签字同意的。1925年3月14日《晨报》第2版《筹备中之孙文丧务》一文中写道:“……灵堂,正中供奉孙  相似文献   

3.
封面所刊照片,为宋庆龄、何香凝、向警予同国民党女党员代表1925年4月17日在孙中山故居前的合影。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决心完成这位革命先驱者未竟的事业。在此期间,她在何香凝的陪同下,往来于南京、上海之间,一边积极参加孙中山的殡殓、移灵等活动,一边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临终遗愿和三大革命政策。孙中山逝世后,由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组成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全市范围内及外省市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悼念和宣传活动。3月22日,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青年妇女部部长助理…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以下简作《全集》注释本),在1999年版《李大钊文集》注释本的基础上,做了“增补、修订与校勘”,特别是“在遗文搜集工作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成果。这主要是陆续发掘出了李大钊在担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期间(1925-1927年)直接关乎中国革命进退的一批重要文字,计20余篇,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27日.是宋庆龄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今年11月24日,则是刘少奇同志百年华诞。早在20年代初.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就互相知晓。从1925年“五卅运动”.到1941年“皖南事变”.这期间他们曾多次间接合作。他们盲接的交河则是从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开始。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数十载间接合作与直接共事的过程中.交往密切.友谊深厚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4月12日,上海10万市民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先生的…  相似文献   

6.
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北京。汪精卫伪政府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其妻陈璧君当上了第一夫人。在汪伪政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8.
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北京。汪精卫伪政府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其妻陈璧君当上了“第一夫人”。在汪伪政府中,陈璧君任中央监察委员。汪精卫1944年11月在日本病死。办完丧事,陈璧君带着一群亲信回到广东。日本天皇1945年8月14日下诏宣布无条件投降。陈璧君躲在广州家里,度日如年。  相似文献   

9.
北京东城张自忠路23号(原铁狮子胡同5号),是一处值得纪念的地方。1925年2月18日至3月12日,这里曾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临时行馆。孙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革命一生中的最后时日,留下了他最后的嘱托。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2,(12):22-23
2010年1月7日,孙中山次女孙婉的干女儿、美籍华人司徒倩女士从美国发来一个电邮,打开电邮后,我惊讶地发现在她发来的孙中山家族的旧照片中有一张宋庆龄亲笔签名的孙中山半身像片。司徒倩女士在来信中这样写道:“1925年3月,国父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亲笔签名在国父的一张大照片上,  相似文献   

11.
陈晋 《前线》2013,(11):89-91
《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是毛泽东在1944年春天读到的。经他推荐,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从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发挥了其他书籍难以替代的普遍教育作用。《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该文分析了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后又陷于失败,结果只待了48天便失败退出北京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往的论著,大多满足于介绍约法的条文内容,并从政治层面肯定《临时约法》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殡于西山碧云寺。先生遗命,营葬南京紫金山之阳。延至1929年初陵墓工程始方告竣。是年5月26日迎梓南来,28日抵南京。6月1日举行奉安典礼。时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法名曲吉尼玛)为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扎写了一篇祭文。全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班禅额尔德尼叩祭我总理在天之灵。先生首创革命,得救众生,恩同父母。先生前生种道德之宏因,今生得其济众之硕果。我西藏同胞遵仰先生领导之下,共循正轨。先生手造共和,  相似文献   

14.
《学习论坛》2008,(12):F0002-F0002
2008年3月4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对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进入前30名的期刊进行排名并予以公布。《学习论坛》杂志2007年度全文转载量与2006年相比大幅上升,2007年度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1篇(2006年度为21篇),按转载率排名,排在第11名。  相似文献   

15.
1944年是朱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也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洽好又逢甲申,《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准备发表纪念文章、时在重庆的郭沫若闻讯后.积自己多年对明史的研究心得,写成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在当年3月19日的《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4日。  相似文献   

16.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的产物。这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王明在中山大学就读的十多个月里,正是个性雕塑的关键时期,为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上了醒目的胎记。 王明几经曲折奔波,如愿以偿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为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苏维埃俄国决定在莫斯科创办以孙中山名字命  相似文献   

17.
《北京支部生活》2006,(12):17-17
最早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论著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的《革命》半月刊上,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论著。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  相似文献   

18.
欧美劲刮“红色风暴” 1993年,《纽约时报》驻北京分社社长克里斯托夫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崛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19.
正一篇含沙射影的文章再掀彭德怀生活波澜彭德怀是1965年11月30日从北京到达成都担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的。就在这一天,《人民日报》将姚文元于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在《学术研究》专栏里作了转载。当时,彭德怀忙于安排住处,接受新的工作,未能读到这篇转载文章。  相似文献   

20.
正宋庆龄:完成孙中山亲临东北的遗愿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和1924-1925年两次北上时,孙中山都曾计划到东北对白山黑水进行实地考察,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阻挠,以及疾病的拖累,孙中山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29年和1931年,宋庆龄两次途经东北,弥补了孙中山的遗憾。1929年5月15日至18日,宋庆龄在从德国途经苏联回国,经东北转赴北平(北京)参加孙中山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