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的争议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没有"国进民退"、如何对待"国进民退"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注资与兼并,其实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问题争议的深层次矛盾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看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若丧失,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形同虚设,这不是整个社会希望看到的.房地产业的高价与泡沫,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绝不是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所能解决的.国有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运行的主体.在金融危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中国的国企与民企当合力打好"组合拳".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宁 《前沿》2011,(9):97-99
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问题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凸显并引起学界热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了民营资本退出、国有资本进入的现象,由此导致对我国经济再度出现"国进民退"趋势之担忧。"国进民退"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有必要加以厘清。对于"国进民退",既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更要明确其本质及后果。否则,将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10,(5):66-67
7月29日,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纳比乌琳娜宣布了一个令国际经济界瞩目的消息:俄计划在2011年至2013年间对11家“重量级”国企和国有银行进行部分私有化。这将是苏联解体后俄政府的又一轮大型国企私有化进程,其规模仅次于上世纪90年代的“证券私有化”,有专家将其称为“私有化2.0版”。  相似文献   

4.
于浩 《中国人大》2009,(21):38-39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时,很多委员和代表都注意到“国进民退”这一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性质、目标等方面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对生产经营领域国进民退现象的批评。通过对中外经营性国有财产存在原因的比较分析可知,国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充满活力的体现。同时,我们应用法治规范国进民退,让国进依法和公平进行。  相似文献   

6.
争论是一个彰显矛盾和凝聚共识的过程。当前,隐含在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实质是有关中国市场经济不同走向的争论。怀疑论认为我国没有出现国进民退,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退是市场调节的表现。支持论赞成国进民退,希望中国建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反对论反对国进民退,主张继续私有化和民营化进程,希望建立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国进民退争论与此前的改革争论存在明显的延续性。能否从争论中凝聚共识,使人们看清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发展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是中国下一步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之所以要讲评估业国退民进,是要通过这种办法使政府退出利益争夺,让社会评估通过竞争自然而然形成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国进民退”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本身并没有褒贬之意。就近期国内备受关注的几个典型案例来讲,有一部分是合理的,有一部分是存在隐患的,总体来看,只是集中体现在某些局部地区、某些领域或行业,尚没有在总体层面引发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在当前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我们要特别注意防范不利于宏观经济大局的“国进民退”,以及在此过程中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后带来的经济运行质量的下降。为此,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还需处理好。  相似文献   

9.
“国退民进”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桂世镛对最近媒体报道的一些地方集中出售巨额国有资产现象提出质疑。 桂世镛是从一份文摘类报纸上看到有关报道的。报道介绍了一些地方计划面向社会出售几百亿、上千亿元国有资产的情况,并称这些地方“国退民进”突然提速,意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近日在贵州考察工作时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情况下,要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采取新的对策。要进一步从投资、消费两个方面扩大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外贸出口;同时,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看到有的报刊宣传"国退民进",要国有资本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我认为这种观点和主张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话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面对国内外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对包括国有工业在内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今后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 ,面对国内外的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 :对包括国有工业在内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今后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的方针、政策。几年来 ,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 ,对经济结构特别是国有工业的战略性调整究竟“调整”什么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 :国有企业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 ,重点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另一种主张 :国有企业不能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部分调整 ) ,重点不是所有制结构调整 ,而是国有工业的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的调整 ,以及改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本文作者持后一种主张 ,反…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看到有的报刊宣传“国退民进”,要国有资本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我认为这种观点和主张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话还得从头说起。共产党人历来都十分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主张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首先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概括的这一理论,为夺取政权后的无产阶级指明…  相似文献   

16.
国进民退近年来成为了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一个流行语,但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如何界定国进民退,在理论界并没有明确定义和普遍共识,很多论断仅仅来自于感觉和传说,缺乏客观统计数据的支撑和专业化的科学分析。从中国经济发展实绩看,国进民退的描述不仅不准确,而且逻辑命题本身就是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来,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在关注和论辩国进民退问题。问题的焦点主要是针对不少国有企业强势提携甚至垄断经营,而民营企业往往处于扶持洼地,民企多有经营委屈、权益委屈、地位委屈……从舆论倾向来看,似乎站在同情与支持民营经济立场者为多。  相似文献   

18.
经济本来就姓民。经济在价值论上体现的这个民,应当是为人民谋利而来,为改善民生而去《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1月上期围绕中国民营经济模式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高尚全文章《国进民退的问题不在进退》、吴敬琏文章《仇富浪潮从本质上利于腐败分子》,深刻表达了他们对国进民退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读后让人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徐雪野 《理论月刊》2020,(5):146-152
家国关系问题一直都是政治伦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中西方按照其不同的社会发展脉络及政治结构,衍生出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形式:"家国异构"与"家国同构"。西方"家国异构"的治理模式具有"现代性"特征,膨胀了个体"小我",使现代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这便亟须个体道德价值观的转变,塑造个体的"现代性"伦理话语体系实现自我超越,在传统伦理文化的滋养中探寻"现代性"伦理话语自我创新的文化土壤和内在精神动力;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看作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为"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从而规避了重蹈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滥觞,为中国带来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现代社会,要对西方"家国异构"治理模式采取辩证态度,借鉴和吸收其对人的尊重和权利的保障等方面的"现代性"思想,并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有机结合,重构中国"现代性"伦理话语体系中"家国同构"治理模式,为"现代性"的多样性方案提供一种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进民退”的问题不在进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民营经济是作为被改造的对象,然后允许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