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考试作为一种对人的素质进行甄别判断的实践活动,为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建构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国家建构。在国家建构的作用下,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考试社会",国家以此促进国民成为更有效的国家建构者。  相似文献   

3.
"劳动光荣"话语的建构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就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从属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主题。在动员农村妇女参加劳动、确立农村妇女劳动者身份时,代表国家意志发声的知识精英、农民、学者等不同群体共同建构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光荣"的劳动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忽略男女两性差异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劳动光荣"价值观的建构对农村妇女解放程度的提高又是不彻底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光荣"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公民"由三个层面构成:个体层面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权利,更多体现利益需求;社会层面关注群体生活的自愿性、多元性和共容性,体现认同需求;政治层面关注公权力与私权利间的平衡和基于这种平衡之上的权威维护,更多体现秩序需求。"公共"传统的相对缺乏、精英政治统治的政治文化、共和国建构过程的历史轨迹所造就的路径依赖、相关制度环境供给的滞后、全球化开放时代形成的复合风险社会,使得我国公民相对缺位。因此,公民的塑造理应成为国家建构的重点,形成国家—社会—个人的合力。其中,国家需承担制度的有效供给者和公民教化者的职责,社会承担社会网络建构者和公共道德底线维护者的职责,个人承担规则遵守者和公共道德实践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李克 《人民论坛》2021,(3):98-101
公众国家认同的强弱对国家整体的精神风貌、政策执行、对外形象等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因此,建构公众的国家认同是一项始终不能松懈的任务。不论中央或地方,还是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都是公众国家认同的载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突发危机、认识国家行为、建立国家认同,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究并加以深入实践的公众服务内容。我们应在基于现实、筛选符号、融入共情等方面作出修辞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公众建立并巩固合理、全面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在国家层面性别秩序和福利国家体制如何共同形塑儿童照顾政策,进而塑造儿童照顾模式。本文结合埃斯平-安德森和南茜·弗雷泽、沃尔特·科比的分析框架,从性别角度构建了女性就业/照顾关系的理念类型和现实模式,从就业和照顾、"商品化"和"去家庭化"角度讨论女性和国家的关系,并依据福利国家体制,选择瑞典、法国、美国和韩国作为现实模式来分析各国的儿童照顾政策。同时,运用量化和政策分析,讨论各国在收入补充、时间弥补与托育服务供给方面的状况,并评估各国儿童照顾政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历史、特点及其目前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分析框架中的位置,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遇恒勇 《前沿》2012,(5):166-16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诸多有益成分,在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各族群的交流与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大一统"思想、"夷夏一家"的思想、"崇尚王道而反对霸道"等儒家传统思想的分析,力求揭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动力,为现实社会中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寻求文化传统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异域"空间是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景.跨境民族因身处"异域"空间,在跨境周边国家的同源民族参照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产生认同的情景因素,而主权国家就是差异性的缔造者.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主权国家治理社会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建构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1.
向警予是我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开拓者和先行者,毕生致力于妇女的解放运动,她对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介绍和传播,一方面启蒙了中国广大的妇女,为中国的妇女解放找到了先进的理论,同时也为其探索中国妇女的解放道路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向警予的妇女解放理论是新的方法论与女性独立意识的完美结合。她是一首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完美篇章与个体命运极度悲歌的交响曲。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需要在这里沉思。  相似文献   

12.
根据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的内生身份、类属身份、角色身份以及集体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国内、国际体系以及与相关国家的互动三个层次同时进行的相对保守内敛的文化造就了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在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实践中,最终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达成了与体系的身份认同,并在亚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建构的内容本身还是建构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国家身份中深刻的和平内涵,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不会构成对现有体系及其他国家的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13.
张吉成 《求索》2006,(5):29-31
我国审计风暴正如火如荼,我们的邻国印度具有完备的审计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但国内关于印度国家审计体制的研究基本是个空白。本文根据印度国内第一手资料,初步探讨了印度国家审计体制,并归纳了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研究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的建构问题,发现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与理论是"男性本质"建构的"科学"基础;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是"男性本质"建构的逻辑起点;强大、理性、"性"超于生存是"男性本质"的主要特征;"男性本质"的建构是对妇女解放的回应.其观点良莠并存,至今影响犹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解构"男性本质",促进和谐、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凤凤 《传承》2014,(1):50-52
中国妇女饱受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摧残。妇女解放运动的基础是观念转变,关键是教育权利的平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广大妇女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其应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更是国家政治逻辑的核心内容。民主集中制来源于马列主义的国家政党理论,但中国对民主集中制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借鉴,而是接续了中国大一统的秩序逻辑,是一种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内生性变迁。就国家建构而言,作为基源性的"统"至少要求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反对地方割据势力的统一政府、强调阶层平等的社会整合、高共识度的意识形态秩序。民主集中制在政治层面对中央集权的强调,在社会层面的大众动员,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都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大一统的现代重建,接续、重塑了中华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国家干预。这是由我国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的国情、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矛盾和本能决定的。这里说的国家干预,只是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如何看待国家形象的多维层次国家形象作为"自塑"与"他塑"的结合体,是国内与国际公众对于该国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其中包含理性评价与感性态度,是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结合体。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客体形象""媒介形象""认知形象"和"认同形象"四个层次。"客体形象"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客观存在,是镜像真实的现实基础。"媒介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本质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作为妇女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对于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推动男女平等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马克思妇女解放思想与男女平等的关系入手,对推动男女平等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当前推进男女平等面临的挑战,探索实现男女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