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能使该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发展并与之相伴始终的内在力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民族整体对各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我们应当理性认识并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民族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民族平等问题,二是民族团结问题,三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四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领域中,民族整体对民族个体的吸引力和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是有待深化的研究课题。其中,有必要进一步透视民族整体的吸引力与民族国家的吸引力,认知二者之间的正向关联,进而追寻中华民族吸引力与向心力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一整套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族观。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涉及民族平等问题、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问题,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首先要正确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群众利益的结合问题;其次要很好处理民族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问题;再次要解决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凝聚,凝聚力的产生是由吸引力与向心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吸引力与向心力这对矛盾中,吸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吸引力,就没有向心力。统一战线要有吸引力,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实力,要有能力,还要讲道义。统一战线向心力的背后是同盟者的意愿、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一定要顾及同盟者的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将之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相结合,必为后者的研究注入新的核心思想,丰富其理论体系。党中央从现代化、现代人的主旋律出发,提出“以人为本”,涵盖了以往的“以人民为本’’和“为人民服务”,反映了新中国60多年来历史发展的进步和现实发展的根本任务,以及未来建设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是团结统一的象征。孔子学说是海外文化研究的宝贵财富 ,凝聚海外华人的向心力。加强对孔子学说及其文物的研究与开发 ,推动和平统一祖国事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李孝纯 《理论前沿》2005,(10):18-19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党执政的最高目的。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现了对人本主义的超越,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吸取传统人本主义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也不是中国传统以民为本中的民;以人为本也不能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公安工作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执法环境更加复杂,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警民冲突事件增多,警察公共关系亟待改善;民警执法、服务存在刚性不足、柔性欠缺等问题。如何处理好打击与服务、管理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民警执法的“民本性”意识,强化公安机关执法的“权威性”,已经成为摆在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丰富深厚且极具生命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培育滋养下的民族精神已经是中华民族血液的组成部分。海外台胞都是炎黄子孙,在地域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实并不能改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的事实。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用中华民族精神去进一步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扩大反对台独、促进台海两岸和平统一的阵线,使海外台湾籍侨胞都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一个中国原则的宣传者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民间使者,显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兼谈以人为本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培兆 《理论前沿》2004,1(19):14-16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人道主义,完整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实现手段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黄新 《工会论坛》2004,10(4):121-121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长期受封建文化的浸染,人本思想相对淡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倡导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警察权是警察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现实中,人们普遍过分强调了它的强制力,而忽视了其亲和力.实质上,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亲和力是警察权的应有特质.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展现警察权的亲和力,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满了科学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研究和解决面临的各项问题,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7.
张栋 《工会论坛》2010,16(4):174-175
以人为本与艰苦奋斗,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二者在理论基础、实践主体、功能目的等方面都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凝聚与抗战胜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系统总结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启迪,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与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于2005年7月17至19日在惠州罗浮山举行"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座谈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林若(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郑群(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陈达明(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杨奇(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赵元浩、钟莹等同志,以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邓洪军和专家学者近30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就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期编发的一组短文,反映了与会者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所作的另一层面和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而和谐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妥善处理人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明晰发展问题、发展观、历史观各范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维度的一致性。并通过对人道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认识的主体性反思,指出唯物史观传统陈述方式的客体性思维偏蔽,旨在两种思维向度的比较中揭示唯物史观的人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