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民日报>等六家有代表性的党报2005年以来科技报道定量研究显示,党报对科技领域的关注程度普遍不高,报道比重大多呈下降趋势,深度报道很少,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政府及科研机构,报道相对集中于动态性、实用性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应扶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科技报道,应改革科技新闻政府发布体系及科研机构宣传模式.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民主共和新局面,成为近代中国崛起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主党派以不同形式来纪念辛亥革命:一是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纪念活动;二是组织座谈会、研讨会;三是发表文章、出版文集及举办书画展览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不断强化着民主党派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勇敢担当历史责任、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电视媒介深度报道栏目"走向调查"的趋势,深度报道这一报道形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伦理立场和道德标准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议。本文试以《新闻调查》栏目为例,分析其过去成功的关键以及如今面临的困境,从新闻伦理角度出发,探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在建国初期对劳动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使中国人的劳动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成功地构建起劳动光荣的话语。《人民日报》对劳动话语的重构,是国家在思想领域建构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报》的涉日报道客观公正,它向广大受众尤其青年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日本形象。它的传播效果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分析各种新闻事件,帮助中国青年深刻了解、认识日本;二是客观评介日本先进之处,激励中国青年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7.
节日因其独特的情感聚合与价值传递功能,成为党和国家开展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我国的节日动员中的地位更为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所发表的“五一”社论,有着稳定的话语逻辑、鲜明的话语特征与独特的话语功能:话语逻辑遵循着积蓄群体情感、回应时代诉求与坚持人民主体三个依次递进的逻辑理路;话语特征表现为历史继承与时代特征相统一、情感动员与事实说理相统一、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话语功能主要有信息载储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与情感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树立正面国家形象,发扬和传递多元文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都是真正实现“全球化”,而使之避免沦为西方主导的资本全球化的重要条件;这也正是传播业应该积极应对并有所作为的领域。因此,通过对三家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影响力的日报——我国的《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对比它们在传播手段、编辑技巧、内容选择、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得失,比较其长短优劣,从而为提高和改进我国的新闻传播技巧提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传播媒介在对外传播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仪式化的会议报道模式、信息含量的缺乏成为阻碍会议新闻传播效果的一大顽疾。都市报作为面向受众、以市场为导向、以新闻内容为主的纸质媒体,在重大会议新闻中所呈现的报道特点对会议新闻报道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南日报》在"十八大"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和呈现,来探究和回答都市报在重大会议新闻中应该呈现怎样的报道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可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呈现出议题覆盖面广,切口较小;形式务实民主,灵活多样;委员代表性强,联系面广;成果层出不穷,实效性好等特点。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对于广泛听取民意,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构建新型协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纸媒向微博平台转型发展而言,一个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受众的认同,增强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和舆论引导力。本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新闻晨报》官方微博进行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得出两家微博的总体特征和成功经验,以期为更多纸媒在微博平台上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共纪念文化是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借助执政优势,发掘纪念资源,完善纪念制度,凝练纪念思想,构建了纪念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青年进行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宣传教育、反奴化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育和国际形势的教育,帮助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政治观,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的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11年10月10日。中国近代史上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变革——辛亥革命。从此。中国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迎来现代民主与共和的第一道曙光。  相似文献   

15.
清朝预备立宪的逆转使得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推翻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而且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奠定了民国的法统。法统一词是民国初期流行的政治术语,其义是指政府权力的法律来源或权力的法律依据,用以判别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纲领》是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但是如何切实规范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仍然需要从理念到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文本之一。该文本的编撰,彰显了联共(布)为政治而党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期待,其鲜明的话语艺术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大众化的重要前提,而该文本独具时代特点的话语风格与话语陷阱,则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话语构建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8.
徐迟与梭罗《瓦尔登湖》之间的情缘持续了几十年时间。徐迟初译和复译《瓦尔登湖》的时间跨度极大,其间先后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1980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徐迟对梭罗《瓦尔登湖》的翻译认知,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再次肯定的历程,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徐迟对梭罗和《瓦尔登湖》的态度之所以出现阴阳两重天的巨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是在政治和个人双重因素的制约下,译者对作者和原作本身的体悟有所变动。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后,晚年的徐迟对梭罗及其《瓦尔登湖》的欣赏依旧,但更多时候徐迟是在借梭罗和《瓦尔登湖》来巧妙地剖白心迹,进行自我言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引发社会福利供给模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型福利供给模式逐渐削弱,新的政策型福利供给模式则迅速兴起。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社会政策的文章为分析对象和测量尺度,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规律,探讨了社会福利供给模式的总体情况以及社会政策具体领域的特征。社会政策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是相当复杂的,本文分析了经济政策、社会公平、社会阶层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政策和国家福利供给意愿的上升,未能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冲突增多的态势,社会政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探索科学的福利供给模式,以应对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主流媒体的“中华民族”媒介话语实践和有效表达为我国民族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批判话语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关于“中华民族”的876篇报道(1949—2021年)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后发现,《人民日报》“中华民族”媒介话语通过多体裁、多版面、多主题共同形塑中华民族媒介形象,经历了阐释“中华民族”概念所指由模糊到清晰、话语主题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人民日报》“中华民族”媒介话语在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历史、阐释“中华民族”概念所指、形塑中华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话语、引导中华儿女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