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会元》作者李道纯占籍盱眙。《道藏》本是较早刻本之一。他以直音、反切、纽四声几种方式为《老子》施音,既前有所承,同时也据口语入注。释音数据显示,声纽云以相混、韵部灰与泰合口归并、江宕摄混同,声调浊上变去,入声韵尾保留却有了变化,这些语音现象反映了宋元时期时音演变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农冰慧 《传承》2012,(22):66-67
从声、韵、调三方面对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的语音展开比较,找出两者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标准壮语的声母,天等壮语基本上都具备;韵母有94个相同,标准壮语比天等壮语多14个韵母;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大多声调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3.
从声、韵、调三方面对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的语音展开比较,找出两者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标准壮语的声母,天等壮语基本上都具备;韵母有94个相同,标准壮语比天等壮语多14个韵母;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大多声调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4.
温婷 《前沿》2010,(4):159-161
本文通过对标准普通话和大连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的对比,运用Chomsky生成音系学理论对大连方言音系体系中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变化做了初步归纳和条件赋值;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语言内部和外部的浅析并对大连话的发展趋势做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5.
陈雪竹 《前沿》2005,(9):269-271
孔广森的《诗声类》研究了《诗经》的押韵用字。书中不仅仅考证这些字的韵部类别,也考察这些字在上古的读音,为其中一些字注上古音。文章考察了《诗声类》注音字的范围,注音所用的术语以及方法,认为《诗声类》注音有超越前人之处,同时由于时代和材料的限制而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闽南语“仔”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尤其“仔”字可以结合许多语词或短语,而形成多样化的搭配。中国文字,如果同一个字见于国语词典和闽南语词典中,其训义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仔”字却是在“雅”、“俗”系统中明显分道扬镳;文章首先针对这一特色,粗略地呈现其样貌。其次,针对目前闽南语词典中“仔”字的编写顺序和训义加以探讨,指出值得斟酌之处,并依照个人看法,将它重新编排,同时让它的词性、训义、声调、用法都更臻精确。  相似文献   

7.
刘琨 《求索》2008,(1):189-192
为了恢复《切韵》原貌,陈澧《切韵考》以“增加字”为由共删去了《广韵》120个小韵。通过与《切韵》系韵书的对比,我们发现其中58个小韵并非后增字,不应删去。结合陈澧判断增加字的方法,我们对被误删的58个小韵分四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陈澧误删小韵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我们将《切韵考》与《王三》的韵类进行了比较,发现有些被误删的小韵影响到了《切韵考》韵类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二、不断扩充同源字,是完善苗语声类韵类的关键 在《比较》一文中,王辅世先生利用了590多个同源字来进行苗语方言声韵母的比较,得出苗语有121个声类,32个韵类。(《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王先生将“地”韵、“耳”韵合并为一个韵类,“接”韵、“拍”韵合并为一个韵类)因受材料的限制,近20个声类,每类只有一个例字;32个韵类中,其中的“二”韵也只有一个例字。此外,有的声类不但例字少(2至3个),而且这样的例字还只出现在二至三个点。上述情况的声类、韵类,它们的科学性与可靠程度当然就差其他的声类韵类了。要弥补一个声类或一个韵类独有一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516首古体诗和58篇韵文韵字的系联,归纳出古体诗和韵文用韵25部系统,其中阴声韵10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并对与实际语音相关或跨部通押的特殊韵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涉特殊韵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鸿门宴》一文中“生彘肩”的“生”字,究竟如何理解,至今似乎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将它释为“不熟的”;有的人将它释为与“胜”字同,反训为“又肥又香”;有的人将它释为“未食先留”之意;有的人将它释为系“全”字之误,作“全”解。最近,四川陈林俊先生撰文,将“生彘肩”的“生”释为“鲜”之义。在这诸多解释中,第一种说法尤为许多注、译者所采纳,因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然而人们对这种说法也多有怀疑,因为项羽是个“为人不忍”、“生当作人杰”的磊落君子,他怎会将不熟的猪腿肉给被自己称之为“壮士”的樊哙吃呢?而早已习惯了…  相似文献   

12.
罗江文 《思想战线》2003,29(5):134-137
在对已见著录的8000多条两周金文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两周金文韵部与《诗经》韵部作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金文用韵与《诗经》用韵大体相似的结论。王力先生认为《诗经》韵部29部,冬侵为一部,冬部是在战国时期才分化出来。而金文冬、侵都未发现独用例,从二部的统计数字和冬部与东、阳、耕、侵诸部合韵的情况看,冬部似应独立,所以金文韵部应为30部。  相似文献   

13.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4.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司马穰苴所著的一部兵书。书中内容涉及到商至战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它“闳阔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成为将校的必读之书,堪称我国先秦时期战争观念及其特征的历史缩影。军事情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报怨以德"是老子的主张,但其本意义并非"对有怨者施以恩惠以消弥怨恨"。"德"应该理解为"道德"而非"恩德"。"以德报怨"的本来意义与"以直报怨"一样,应该是按照对事理是非曲直的正确理解来对待怨恨。孔子以"直"释"德",是使用声训的释义方式解释老子的本意并澄清当时已经出现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郭齐 《求索》2014,(7):142-147
经书中“献”字指人之用法春秋时期即已消失,人们已不能理解,从而导致了今人对经书的误读。然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献”字指人这一古义作出新的准确诠释,以廓清两千年来对相关经文的误解。首先从“献”字指人的用例、历代学者对“献”字指人的训释、关于孔子考礼的有关记载等方面可以证明上古“献”字确有指人的用法;从文化史的角度、“献”字本义及词义引申系统、通假说、近义说、错字说、引申说诸方面探讨可知“献”字指人具有其学理依据;通过考辨,可知相关“献”字的确切含义及其由来,这对经文的准确诠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其和 《青年论坛》2010,(1):119-122
晚清学者俞樾在校释诸子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管子》。在其代表著作《诸子平议》中,《管子平议》占有6卷,330余条,解决了《管子》的许多疑难问题。但不可否认,《管子平议》中也存在诸多失误之处。文章从校勘和词义训释两方面对《管子平议》加以辨正,其中校勘方面9则,词义训释方面6则。  相似文献   

18.
邢魁学 《西部社会》2002,(11):35-37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经”字,是后世对圣贤文章的尊称,含有高山仰止之意,不是俗世所理解的什么咒语祷文。先秦时,各国约有三千多首诗歌流行,孔子费尽心力,筛选出305首,编书名为《诗》,至汉,遂被尊为《诗经》。“经”字在这里,有神圣之义。时代隔膜,世人受了庸见的暗示,一见“经”字,便想到鬼神,继而会画符磕头,联想之快,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19.
《尔雅》语义系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多是围绕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字的校勘和辑佚,未充分认识到《尔雅》语义分类的系统性。近现代学者开始从宏观理论上、从方法论上研究《尔雅》,围绕《尔雅》性质的争论,从训释体例、词义辨析、义类系统等角度展开了专题研究,《尔雅》的语义系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和同义现象相比 ,差不多同样普遍和丰富。”①语言实际中大量的反义词就是最有力的说明。何九盈、蒋绍愚二先生通过对先秦五部经典进行典型调查共得 2 1 6对反义词。② 反义词的数量虽然不少 ,“但是引起学者们的观察研究比较晚 ,也比较少。”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经注意到了利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训释词义④,但遗憾的是许慎并没有对反义词作深入的研究 ,理论的探讨就更谈不上了。此后 ,从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引出“反训”现象到宋、元、明、清这段时间 ,虽然也涉及反义词 ,如“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