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熟悉中国旧小说、旧戏文的想必都知道,御弟就是"皇帝的弟弟".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研究,大多基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性人物在政治实践中也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北宋著名女主刘太后在长达11年之久的垂帘听政期间,即在封建男权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下,通过改立年号、提高仪礼规格、颁布诏令法律等途径和方式,表达了她与男性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欲望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意识。她在政治上欲与仁宗皇帝"二人同圣",在家庭关系中主张"夫妇齐体",甚至企冀把这种女主与男性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延续后世,成为中国古代女主政治人物中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一位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慎己所好     
正有清一代,皇帝吃个饭、用个膳,讲究也是蛮多的,其中就有"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家法——皇帝如果吃哪道菜一旦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立马就被撤下,而且十天半月之内,即使皇帝再想吃这道菜,也不会出现在膳案上了。对皇帝定下如此严格的家法,据说是因皇帝的饮食嗜好也是"核心机密",不能为外人所知,再亲近的人也不  相似文献   

4.
李斌 《政策》2007,(12)
近期,在媒体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耐人寻味——"守住你的那口‘井’"。说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文武百官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做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倘若心生贪念,守着自己的"井水"还不满足,偏要惦记着"河"里的、"江"里的、甚至"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不仅"河"里、"江"里、"海"里的水保不住,就连自己那口井里的"井水"也不能保住。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2,(5):56-56
<正>有些历史小说将慈禧太后也称作"太后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专用的,清代历届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至于清代帝王"特称"为什么叫"老佛爷"?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  相似文献   

6.
<正>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中,因身处权力圈中,很多后妃和官员之妻,都与政治产生了关系。在她们中,既有贤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国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员,则会对"夫人"的干政严加防范。中国古代政治范畴下的"夫人"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为何明代没有后妃干政儒家理论强调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能干政。《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  相似文献   

7.
张耐冬 《人民论坛》2012,(30):28-29
官本位是不是可以视为所谓"君主专制"的产物?换言之,官本位究竟是一种历史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还是"君主专制"下的畸形产物"官"与"爵"的沉浮西汉时期,人们最大的追求是获得封爵而非官职秦代建立了帝制,百官都必须向皇帝效忠,而且百官处理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行使最终的裁决权。不过,秦代建立起的这套官僚体制,到了西汉初年,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周代传统的影响,汉初功臣们  相似文献   

8.
刘增才 《乡音》2011,(2):40
建文皇帝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称明惠帝,名叫朱允炆,生于公元1377年,卒年是个历史悬案。1399年至1402年在位,堪称"短命皇帝",在位不满4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之子。朱标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即位后,起用兵部尚书齐泰、  相似文献   

9.
六、海河岸边两行宫康熙与乾隆被称为有所作为的两个皇帝,经常走出宫阙,巡视地方,体察民情,当然也免不了劳民伤财。天津就为皇帝驻跸建造了两处行宫:一是望海楼行宫,一是柳墅行宫,都坐落在海河岸边。康熙皇帝多次巡幸天津。康熙二十年(1681)秋末,康熙巡幸畿甸,由南苑顺北运河直下天津,在三岔口乘船观赏了"二水交流下海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0,(3):39-39
<正>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后来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现在德国街头还有他骑着青铜战马的塑像。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登高远眺波茨坦  相似文献   

11.
曹乐文 《新东方》2011,(4):55-57
海南明代人才辈出,特别是丘濬的博学多长、海瑞的刚正不阿举世闻名,但真正进入朝廷权力中枢、辅佐皇帝的只有丘濬与廖纪二人。廖纪在嘉靖初年朝廷"元老"和"议礼"两派的斗争中保持中和,稳定了朝廷人事关系,把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明代言官在儒家思想新形态的"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接受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重视名节甚于生命,因此成为儒家纲常的坚强卫道士,为此不惜与皇帝产生剧烈冲突,虽杀身亦不少屈。  相似文献   

14.
祁谷 《乡音》2011,(1):42-44
险遭销毁所谓"大内",指的是清朝皇帝宫殿或宫内库房;"大内档案"便是指清政府于康熙九年起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内的档案,所以也称为"内阁档案"。这些档案包括皇帝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有这样一层窗纸,或曰一种窗纸,遮住了许多人心里都明白底细的事。只要不捅破,就你雅我也雅,大家都是雅人。至于生活本身,那自然也是“处处充满美”的。假如有人不识相,硬要捅破这层窗纸,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孩子天真的地喊出“皇帝原来光着腚”那样,此人就要被宣布为俗不可耐,乃至被追打。否則,这世界就雅不下去。譬如说,当年那曾经走红的“选美大赛”和现在另换了名称其实还是那么一回事的什么什么大赛,以及许多在名目上很有艺术讲究的“人体美”实物展或画面展,“美术家”的文章自然是写得很雅的,诸如“人体美是人体语言的诗化”呀,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一切国家民族的当权统治者(中世纪的皇帝与国王,近现代的总统、元首)都希望自己的施政能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以便自己的统治能够绵延万世,永垂无疆。在中国,最早表达这种野心的首推秦始皇。他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却无情地嘲弄了秦始皇及其抱有同样目的的政治野心家。也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历代士大夫所抱的修、齐、治、平的良好愿望一次次落空。然而,他们却往往“九死而无悔”地坚持下去,并把这个传统留给下一代。于是,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上留下无数忧国忧民、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根本方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辩证关系。而在"变"的创新逻辑中保持"不变"的稳定逻辑,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在场的阐释向度和行动向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中实现的,即遵循两个"三大规律",在"变"中把握"不变";落实"八个相统一"原则,在"不变"中创新求"变";坚守"四为服务"导向,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18.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来临,抚今思昔,过去的现在的一些吟咏国庆的佳联,其中有颂扬国运昌盛的,也有针砭时弊的,读来颇具韵味。  相似文献   

19.
在清史读物和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有点古怪的官名。南书房,是清代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读书和做机要工作的地方;“南书房行走”,是在南书房里执勤的翰林的称谓。所谓“行走”,是指本  相似文献   

20.
"剩女",即大龄单身女青年。当今社会,无数的目光聚焦在这些"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身上,让这些"单身公害"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父母之命掌握女性婚姻的中国古代,居然也有"剩女"现象。在唐朝,当时的名门望族张狂到了居然不屑与李氏皇族通婚的地步,害得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还有的豪门宁可把自己的女儿养到老,也不与寒门异姓通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