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众文摘     
《群众》1996,(6)
伪科学十题伪科学的历史比科学更久。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对宇宙作出解释。在古代它导致了神话的产生。这些神话是人类关于自然的最早解释。伪科学曾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观天为天文学,炼丹为化学,永动机使人发现能量守恒定律。近代科学诞生之后,伪科学以另一种方式活动。伪科学一般不直截了当地攻击科学,而是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伪科学有其社会基础。人们相信伪科学,主要是由于对科学的陌生。缺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缺乏科学的基本常识,轻信超越科学可知性的说教。用想象力代替科学,常常使人走入伪科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断关注手机和电视里有关"新冠肺炎"的新闻,越看越紧张……在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不仅包括身体机理的抵抗,还包含内心世界对疫情的反应和耐受。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认知行为治疗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三科主任李献云在疫情一开始,就想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力所能及地帮助人们以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度过疫情这个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场对迷信和伪科学的反击正在神州大地上展开。实事求是则是我们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思想武器。一切迷信和伪科学都是违反实事求是原则的;只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底,迷信和伪科学将无处容身。一、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信仰马列主义,而不信迷信和伪科学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行动的指南。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意志按信仰的指使去行动。美国当代哲学家悉尼·胡克说:人类是奇怪的动物,他们即使在为活命而斗争的时候,也是在他们为某种信仰所鼓舞时才斗争得最卖力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不…  相似文献   

4.
论伪科学     
伪科学对社会的危害是严重的。因此,对伪科学要坚决取缔、彻底铲除。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弄清伪科学的本质及其特点。伪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伪”,即它是虚伪的、骗人的。伪科学的特点主要有:它打着科学的旗号,它包含骗人的圈套,它没有理论体系,它自身是不一致的,它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等等。  相似文献   

5.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兰州暴发以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各类疫情资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然而,在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媒介化社会中,人类对媒介技术的掌握未必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匹配,与德尔塔变异毒株伴随而来的“信息疫情”同样使人惶恐。如何让公民提高辨识能力,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不会被轻易“带节奏”,杜绝信谣、传谣,就必须重视并加快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通过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形成媒介素养教育合力,帮助公民在信息的接收端构筑起防火墙,减少“信息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须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别"伪科学"对于发展科学非常重要。然而,过去人们对于"伪科学"的认识却不够深入。按照目前流行的"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  相似文献   

7.
赵磊 《人民论坛》2020,(11):44-47
长久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在人们头脑中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框架,使国际社会一些民众对中国存有误解误读和负面认知。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逐渐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角色转变,其中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遭受了来自一些西方媒体的攻击和偏见。然而,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不掩饰、不回避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国际舆论氛围发生改变,令诸多对华的偏见和谣言不攻自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准确把握公众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对于研判社会心态并进行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2月6日至11日对全国1074名受访者的疫情风险认知和经济信心状况开展网上调查,研究发现:这期间公众对感染可能性和疫情严重性的评分已进入下降过程,而防控效能感在提升;公众知觉到的疫情严重性对短期经济信心有负面影响,但并未影响其长期经济信心,而疫情防控效能感对短期经济信心和长期经济信心均有促进作用;此外,疫情风险认知还受到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受访者学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伪科学是故意打着科学旗号、具有很强欺骗性和危害性的非科学、反科学理论与活动。近年来国内伪科学愈演愈烈,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在思想界、舆论界产生极坏影响。国内的伪科学问题已经到了非下决心进行彻底整治不可的时候了。当前我国伪科学的特点伪科学是世界性现象,它始终与科学相伴随而存在,它的名声一直不佳,很难  相似文献   

10.
司马南反伪科学也要讲科学性──评《神功内幕》北京师大张永明近10年来,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气功热潮。在大潮中,难免会有沉渣泛起、污秽浮现,揭露、批判伪气功、伪科学是完全必要的。在这方面,司马南堪称先进。然而当人们仔细品味了他的揭露和批判之后,不免发现:...  相似文献   

11.
李英 《小康》2023,(3):38-40
<正>活在当下,接纳现实,面向未来。把经历疫情当作一次升华自我认知的机会,让自我关怀慢慢成为自己的优势能力,让这个春节成为我们关注身心健康的重要节点。抗击新冠疫情的三年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不容易。面对各种不确定,人们丰富的情绪在此阶段变得异常活跃,内心的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否认,疫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人或许会因此体验到些许不适。生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从多视角看科学,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本质,也有助于弄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科学具有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与伪科学在原则上是对立的。科学普及不够、权威效应作用、科学精神迷失、两种文化分裂、相关制度不健全等,是伪科学流行的认识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 ,是中国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寻常年代。在社会变迁的特定环境下 ,以伪气功为代表的一股伪科学逆流 ,曾趁势作过一番番表演。科学的蒙羞使代表着科学事业的进步力量奋起抗争。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成为20年中又一值得关注的线索。总结这一段时间里反对伪科学斗争的经验教训 ,对于从源头上识别和阻断伪科学的滋生 ,对于增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识、树立全民族的科学精神 ,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一科学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大字眼。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划界问题。虽然人们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形而上学解答,但是瑞典科学哲学家图奥梅拉在其代表作《科学、行动和实在》的第十章中,还是力图尝试找到一些标准,来刻画科学的本性或科学研究活动及科学方法的特征,把科学与伪科学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5.
在形形色色的科学滋生物中,也许最惹眼、最有争议的,恐怕非伪科学或假科学(pseu-do-science)莫属。撒加德说:"科学哲学中的最重要的规范问题之一,就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要恰当划界,就要首先对科学与伪科学心中有数。关于科学是什么,我们大体还是心中有数的。  相似文献   

16.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之中。在互联网通讯技术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大大加快了社会数字化生存的进程。现代传播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为人们提供了可表达、可获得、可互动的多种可能性,观念与意义无时无刻不在生成中,自我认知在事物的类属、性质与属性中跃迁。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不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则、风格、习性,不断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来,“坚持科学,反对伪科学”响彻祖国大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把人们的生产、生活导入文明、科学的轨道。”现在,笔者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报刊登载的伪科学与新迷信现象综述如下,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论坛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发生了哪些改变?管健:心理学将思维方式分为固定型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前者常常认为事物一成不变,因循守旧,习惯于消极应对;后者思维方式灵活,拥有积极的思考方式,拥抱挑战,善于从改变中获得进步和成长。经历了重大疫情之后,人们会在思维方式上越来越多从固定型转化为成长型,从创伤中获得成长。创伤不仅仅是担忧、恐惧、焦虑、思虑,还可以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场对迷信和伪科学的反击正在神州大地上展开。实事求是则是我们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思想武器。一切迷信和伪科学都是违反实事求是原则的;只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底,迷信和伪科学将无处容身。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问题的科学、哲学、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科学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文化的争论,内容涉及怎样划分科学与伪科学、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科技创新、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传统文化的继承、反伪科学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这些争论以及争论的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让公众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争论引向理性探讨,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座谈。本刊整理摘编座谈会上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希望这些争论、讨论能够在知识界引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科学文化问题的更多思考,同时我们也希望营造一个各家争鸣、和谐交流的氛围,以期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