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北非阿拉伯国家的非洲混乱化、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化以及世俗国家的欧美化将把阿拉伯世界一分为三,阿拉伯国家在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4.
江红义 《新东方》2014,(4):11-14
民族主义是伴随民族国家的建立所产生的一种现代性观念形态,日益被整个世界所接受的过程,也是人类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民族主义在现代化的不同历史阶段既可以成为一面凝聚力量的"旗帜",也可能成为一件遮丑的"外衣"。在全球化时代,尊重多元与开放,这也许是民族主义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4,(6):48-49
巴勒斯坦国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于巴黎时间2004年11月11日凌晨3时30分(北京时间10时30分)在巴黎病逝,享年75岁。11月12日,阿拉法特的遗体运往开罗,在开罗机场举行葬礼,随后被运回拉姆安拉安葬。  相似文献   

6.
余国庆 《时事报告》2011,(11):57-59
出强劲的外交牌:与以色列翻脸,支持巴勒斯坦“入联”,到埃及、利比亚推销民主……埃及《周报》说,“强势的土耳其总理在向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展示土耳其的肌肉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曾看到过和平的曙光:“路线图”计划推出,《日内瓦倡议》(以下简称《协议》)出台。这曾一度让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8.
王建民 《台声》2009,(3):18-19
2008年,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两岸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继续推动与扩大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尽快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为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创造条件,成为当前海峡两岸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如果面临内外困境的美国被迫卷入新的中东战争,美国霸权的衰落将指日可待9月1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美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遇袭身亡讲话时自问:今天许多美国人都在问,实际上我也问我自己,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  相似文献   

10.
朱法彰 《黄埔》2012,(2):11-11
2008年,马英九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的首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愿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与大陆谈判。同年3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与美国总统布什热线通话中,提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大陆的一贯立场”。  相似文献   

11.
中东乱局周年盘点:2012趋向如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中东剧变仍在持续,但此前充满激情与乐观主义的"阿拉伯之春",日趋被悲观主义和怀疑、愤怒情绪所取代,乃至有了"阿拉伯之秋"或"阿拉伯之冬"的说法。轰轰烈烈开头,潦潦草草收尾,这是一年来中东乱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程金中 《两岸关系》2009,(12):12-14
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在这开创澳门历史新纪元的十年中,伴随着澳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澳门与台湾之间的关系持续稳健发展,呈现出令人欣慰的新局面。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回顾总结十年来澳台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推动澳台关系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小衡 《台声》2009,(3):20-21
2008年12月31日,北京隆重集会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毫无疑问,“胡六点”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陆对台工作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思想,这一讲话引起的各方强烈关注和热议应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启始之年,也是中国法学会大力加强地方法学会建设、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2011年6月12日,全国省级、副省级法学会专职领导干部培训班在中原重镇郑州举办。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李新民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作了重要讲  相似文献   

15.
湖北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酝酿试点、全面实施和稳步推进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当前,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但仍将继续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是社会化,重点是实现后勤实体的法人化,目标是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东之乱,危机源自内力而非外力;诉求始于民生而非民主;症结在于整个社会系统需要改版升级而非简单修补,是领导国家和民族的领袖之祸,是制度设计和发展模式之误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自黎安友(Andrew J.Nathan)提出中国的国家治理"韧性"概念之后,围绕着中国国家治理"韧性"产生的"原因"形成了四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它们分别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公共政策体制、官员管理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些研究揭示出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策实验、选贤任能的官员管理制度和权威协商式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我国的国家治理"韧性"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推向到一个更具体和更系统的高度,展示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相对于西方治理体系的内在活力。从国家治理"韧性"理论的内在逻辑出发,我们还需要从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消除国家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如何结合历史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等角度进一步展开后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国家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基于相关史料与数据,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发展干预—农村城镇化—农民、国家关系"三者的关系,发现农民-国家关系变迁与其不同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发展干预理念密切相关,在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干预理念下,农民-国家关系呈现双向互动的良好增进机制。在当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此研究对如何实现农民-国家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