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党和人民更需要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思政课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标"六要"标准,做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个体的仁爱之心、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培育公民家国情怀,不仅要注重打造充满正能量的家风,还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鼓励人们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理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践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修养品性、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要积极开展家风建设,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构建家国情怀的网络传播阵地,并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助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抗击疫情是大学生体认家国情怀的生动教科书,也是践行家国情怀的社会大课堂。无数大学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走在前线,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高校应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好科学精神、讲好爱国主义、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结构体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提供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家国情怀体认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参照;家国情怀是塑造与推动个体不断修身践行,将治世理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涵养,通过实践品质和实践能力,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割裂的精神命脉,它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家国治理模式,在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宗教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发展。家国情怀以"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为突出表征,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统一;是关乎个人生命秩序、家族生存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以及国家运行秩序的深层设计;是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的同心圆似的蔓延和扩散,是多向和多项的动态互动过程,其整体是无数多个同心圆的发散聚焦组合。"家国情怀"是文明时空的文化绵延,完成了从"知行合一"到"信行合一"的飞跃,实现了内在超越与外在事功、宗教功用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新时代,我们仍需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幸福和睦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站位高远、立足当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民营企业家,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更是民族经济腾飞、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支撑。发展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更多具有时代担当的企业家迎难而上,就越需要大力激发、弘扬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处于百舸争流的奋进时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从家国情怀中汲取精神养分。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以爱国主义提升政治认同、以家校联动提升教育品质、以网络平台拓宽教育路径,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构建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原美林 《求索》2012,(1):240-241,236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古代家国组织的社会形态及其法律文化传统是古代司法二元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国家,以家为基础,集家成族,合族成国,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态的二元组织形式;国有国法,治理国家,族有族规,约束子孙族众,故家国二元性决定了古代法律治理的二元性,古代法律的全部内容都反映出政权与族权联合统治、家族法和国家法相互融合的特点;古代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两者内容不相龃龉,基本精神一致,作用完全相同,是中国古代司法二元性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一部硬气好看,既充满浩然长风,又宏阔如歌的长篇小说《沧海之约》面世了。作者朱东以阔达的小说视野和深切的家国情怀,以亚盟博览会为契机,形象描述了邻邦多国暗流汹涌又和平共处的愿景,反潜、较量、人性幽明、情感纠结、家国情怀、纪实品格、东方禅意,融雅于俗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精神的"广西故事"。作者努力打通雅俗文学间的樊篱,为当下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小说的现实性一直是小说创作不可回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不服输的民族,这种从不屈服、永不言败的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拔的气节之中;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气节则蕴育于华夏儿女舍生取义、为国担当的家国情怀里,奠基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价值评判基础上。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有改革开放40多年建设成就的积淀,坚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信念,崇尚自强不息气节,时刻丰润着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民定能一次次化危为机,取得超乎世界想象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仰望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受共和国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从人们幸福而自信的笑容中,我读懂了家国情怀。国家一词本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丰富的内涵。"家"组成了"国","国"还原为"家",家国情怀不断显示出厚重的底色。家国情怀亘古不变。母亲是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她的教导下,从小我最先学会的名言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年已经78岁的母亲,每天看新闻、读报刊,关注国事。周末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回去吃饭。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20,(4)
习近平历史观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精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历史观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五大情怀,即家国情怀、文化情怀、实践情怀、人民情怀和世界情怀。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五大情怀,对于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长期以来,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研究者,一直把丁文江、胡适等人认定为高度西方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置身于国家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特定历史情境当中,在超科学超现实的形而上维度所信守的,一直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家国情怀。应该说,在丁文江、胡适身上,形而下的科学精神、自由思想和形而上的人生信仰、家国情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内心格局代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中华民族英雄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境界。他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品质以及担当品行,内心装的是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甚至世界的共同发展,他内心格局的形成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源于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源于党性的实践锤炼。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他大力推送传导其内心格局,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恪守家国情怀、炼就担当品行。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凝聚力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在这次疫情中体现的尤为突出。疫情爆发后,中国铁路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人类都有崇尚英雄的情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英雄辈出,注重家国情怀,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英雄典范。战争年代,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2,(5)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又一个"五四"青年节来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数心怀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乡村振兴热土、科研创新"战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