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当代价值。从时代背景来看,它是顺应当前国际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加强全球治理,为我和平崛起营造健康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产物;就科学内涵而言,它是"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有机统一体;对当代价值来说,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指南,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与认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3.
4.
张雷 《人民论坛》2020,(5):108-109
"人类优先"理念对于增进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具有启发意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以"人类优先"理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因此,要以"人类优先"理念为引领,增强文化、交流、人才基础,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6.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性扩张,这是资本不断增殖自身的本性所决定的。就此而言,资本的二重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最好的"一面,而资本的邪恶性则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最坏的"一面。但在总体上,经济全球化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性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道路自信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8,(1)
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世界交往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化交融,为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人类共生共在、整体发展,把谋划人类、群体人和个人发展有机统一的地理空间拓展到全球,最充分、最广泛、最真实地体现了人民性特质。新时代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性特征,既要坚持以言传道和以行示范协同,凝聚世界交往现代化的共识;又需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并举,汇聚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领世界交往现代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着眼国际社会现状、人类发展理想和世界未来前途命运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追求,具有契合人类现实需求、能为世界认可接受、易受关注联接人心的传播优势,但也面临由于西方国家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逐利性特征、全球治理方式上的话语权鸿沟、不稳定形势下的逆全球化风潮等因素而形成的传播困境。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应,就必须打造超越文明差异的话语体系,建立畅通有效的发声渠道,探索直抵人心的表达方式,以赢得世界人民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理论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一种前瞻性理论,更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解决全球性公共问题的科学性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构建了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原则和实践路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的,为维护国家独立、世界和平以及推动我国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回应“世界之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精髓的继承与发展,其在逻辑起点、哲学基础、战略智慧和价值目标等方面与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并从思维范式、实现方式、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探索,也是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更是应对与解答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内在地超越了"普世价值"的推广与输出,走向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认同、追求与共识;超越了国家主体的片面、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走向了全球共主体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国家主义的利益冲突、对抗与零和博弈,走向了世界主义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显然是人类。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在"中国梦"之民族国家价值主体关怀前提下,对价值主体人类形态的认同和高扬,是价值主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化。中华传统文化悠久高远的"天下主义"人文理念和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哲学所强调的"命运"旨趣,是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般方法论资源,前者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导性原则,后者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性原则,二者结合起来则为"奉天承运"。在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情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包含、代表、引领人类共同价值,提升和拓展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青年的发展关系着世界的未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青年人责无旁贷。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际,让青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就要加强新时代青年思想教育,深刻发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想内涵,传扬中国社会和谐包容的公共价值,树立"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鼓励青年参与国际交流、加快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全球公平、和谐、正义的新秩序、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国际外交场合以及国内重要会议上,反复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进行了深刻论证。它是建构在共同国际权益观、共同利益观、共同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基础之上,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来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以历代党的领导人的思想为基础,面对当前世界性发展难题提出的中国国际秩序观。此外,它的价值实现了外延,为世界走向和平、走向共同发展、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