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文芳  张琪 《理论月刊》2004,(1):113-115
“如何对名誉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尤其是在与新闻自由发生冲突之时,问题不仅仅是刑法与侵权行为法的具体规定,且涉及宪法上权利均衡原则,本文通过美国、德国及我国对名誉权保护的具体规定出发,构建以私法保护为主、刑法保护为辅的名誉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在京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借力媒体维权,已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从中央到地方,各主流媒体也都会大张旗鼓地开展维权宣传活动,曝光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并加以评论。媒体维权。在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如何把握名誉权之“度”?  相似文献   

5.
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应包括死者的名誉权,对死者名誉权的司法救济程序只能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要准确地把握侵害死者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区别对待生前不同身份的死者名誉权。只有存在侵权行为人侵害死者名誉权的行为,死者确有名誉被损害的结果,行为人的行为指向死者,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才侵犯了死者名誉权。  相似文献   

6.
王秦 《前沿》2014,(7):19-21
社交媒体在全球大行其道,首先在于它能够满足传播主体的心理需求。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产生和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主体分享个人信息的四种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总结这一现象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技术日臻完善。这一技术成果被用于政治的倾向愈益凸显,欧洲议会是当今世界各国议会全面运用网络社交媒体新兴技术的领先者。  相似文献   

8.
政府2.0或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已成为热门话题。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在网站上添加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或优兔(YouTube)链接。然而,公共部门运用社交媒体是否成功、效果如何,以及机构应该如何来设计其社交媒体策略,目前均不甚明了。政府2.0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政府中的新兴技术手段运用,例如免费开放的社会网络服务(有时也称为社交媒体或新媒体)。该术语最早由埃格斯(Eggers)在2005年提  相似文献   

9.
姓名权与名誉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互相依存保护关系。只有正确理解两种权利的内涵及侵权构成要件,才能深刻理解姓名权对名誉权的协同保护关系。应深入研究两种权利的保护范围和执法尺度,建立人格权的协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靖堃 《人民论坛》2020,(9):126-128
近年来,社交媒体不仅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有效提升了其关注度和影响力。但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民众的参与,有助于改善民主;但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则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极端化和分裂。  相似文献   

11.
朱琳 《电子政务》2011,(5):12-17
随着社会化媒体成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重要平台,电子政务建设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协同和整合以及政务微博方面的发展情况,简要讨论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跨部门协同和整合资源配置差异、政府网络监管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是青年女性呈现身体的重要平台。从数字技术层面看,青年女性在交往性身体的视觉创作中进行审美劳动,以蒙太奇式的身体剪辑与拼贴完成了非线性的生活叙事,并透过美颜滤镜寻找理想身体的自我投射。从社交平台层面看,在“美丽工业”的催化下,资本与平台紧密勾连形成新的数字消费模式,女性身体被平台流行文化嵌入,在资本编织的完美话语里主动发掘体貌缺陷。青年女性日常性的媒介使用与身体呈现被技术及平台圈禁,负面身体意象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海量信息高效传播使政府被置于"共景监狱"中心,受众结构重组使得自我表达情感化,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使得把关缺失。这些都推动了舆情生态复杂多元的变化以及近年来衍生舆情的常态化。衍生舆情大量出现的深层要素是社会基模与集体记忆,现实要素主要是利益诉求、事件延展性及信息不对称。衍生舆情的治理对策包括:强化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弘扬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辟谣和正向应对机制;以日常形象构建为基点,培育信任文化;加强衍生舆情监测,形成针对性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回应,把握政府话语表达方式;引导议程设置,实现两个舆情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青年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产生对“理想美”的向往与追求,继而引发容貌焦虑的现象值得关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女性容貌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文章在深入分析社交媒体“理想美”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培养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不同维度阐释社交媒体与女大学生容貌焦虑产生的逻辑关联,揭示社交媒体在形塑、内化、引导、激化女大学生“理想美”过程中的传导机制,为减少社交媒体对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提出路径遵循。  相似文献   

15.
16.
《协商论坛》2013,(6):64
5月24日晚,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埃及神庙惊现"×××到此一游"的照片。此微博一发,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疯狂转发。事发2日之后,甘肃敦煌壁画上"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到此参观考察"的笔迹又被置于网络。  相似文献   

17.
近期,一场有关英雄人物董存珊的名誉权诉讼案。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与这场官司的是是非非相比,更具意义的是如何解读这一案倒所蕴含的深意。曾就“孙志刚事件”上书的三博士之一、青年学者许志永从宪政.法律、言论自由等层面所作的思考,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18.
“摆烂”作为社交媒体亚文化的新变种,被青年视为一种“逃避可耻但有用”的处世哲学。本文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对青年的“摆烂”现象进行了全景式剖析,形成三项研究发现:第一,从宏观文化环境来看,“摆烂”是“丧文化”的叙事创新,也是“反内卷”的行为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发挥了涵化认知和渗透行为的作用。第二,从中观运行机制来看,符号生产、自我宣称、裂变扩散、话语竞争、角色扮演等五重机制共同构成了“摆烂”的内生逻辑。第三,从微观行为来看,青年的“摆烂”实际上是一种权变性行为,体现了相机匹配的决策逻辑,并可从虚实殊途、时序流变、意图继替、圈层区隔、群际分化的角度对“摆烂悖论”的成因做出解释。最后,本文认为青年的“摆烂行为”并不总是被逃避主义所支配,也可能包含着“精致利己主义”的深层意图。对此,应通过出台激励型政策、规制型政策和引导型政策,对这一社交媒体上的亚文化现象进行纠偏与调适。  相似文献   

19.
夏守智 《青年探索》2017,(6):100-110
本研究旨在了解社交媒体使用与台湾青年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之间有无显著联系。在此目的下,有三个具体研究问题:第一,社交媒体使用会否提升台湾青年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的意愿?第二,社交媒体使用是否会提升台湾青年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第三,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是否会带来更加积极主动的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意愿?利用在线问卷网站针对台湾地区20~35岁青年群体发放并回收223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结论:首先,青年族群使用社交媒体的政治性目的越强,越热衷于参加线上或线下政治活动。而社交媒体使用环境越宽松,青年群体参与线下政治活动的意愿越低。其次,青年族群使用社交媒体的政治性目的越强,其内在政治效能感也就越强。最后,青年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其线上政治参与意愿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归纳而言,影响台湾青年群体内在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还是其自身对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即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性目的的强弱。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智能终端的网络社交媒体具有传播的广泛性和即时性、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公安机关在基于智能终端的网络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表现形态丰富,呈现出以微博为载体的"平安"系列政务微博、以抖音为载体的系列政务视频、以企业微信为载体的系列政务微信、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系列政务微信和民警个人微信,体现了发布内容的权威性与时效性、发布形式的多样化与生动性、发布场景的生活化与日常化、信息接受对象的明确性与广泛性等特点。基于智能终端的网络社交媒体运用对公安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启发主要体现为:提高科学站位,明确互联网思维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定位;加大公安机关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力度,丰富公安工作宣传的类型与内容;加强涉警舆情的处置,提高防范风险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开展公安队伍内部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