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和了解人民的各种需要,并把它作为各种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各种建设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满足国内需要与满足国外需要相结合,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人民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把握,也要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谋划。  相似文献   

4.
吴家庆  蔡艳 《湖湘论坛》2021,34(2):64-74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主体、实践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同源本质、幸福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价值导向,需强化国家认同感、追求社会满足感和关注人民获得感。把握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从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多方参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追求美好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主要执政理念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美好生活需要"的概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更加深刻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憧憬.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既包含维持人们生存最基本的硬需要,又关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软需要.从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实践维度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解读,对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厘清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意蕴。在行动逻辑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本向度,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为实践内容,以实施"基本满足需要战略"为基本路径。这一行动逻辑主要依据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社会运行的根本原则、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内容,反映了新时代满足需要的实现程度,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34)
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沿着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行,通过"治理",实现"善治"。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报告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政治论断对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更大的对外开放。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的使命和发展动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以  相似文献   

9.
林斌 《人民政坛》2022,(3):32-33
<正>开展全民健身既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为适应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其根本就是聚焦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人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主体——人民与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为以马克思"现实的人"为新视角探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进路提供了理论可能和靶向参考.马克思"现实的人"突出表现在它的四重内在规定,即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由此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着力满足人民的生命健康需要,推动人民劳动自觉的生成及行为外化,打造三重和谐关系的美好社会图景,明晰和把握好美好生活实践展开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1.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和使命。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布局,上层建筑中的愿望不能凭空满足,只能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变革中找出路。把握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内涵,从"量""质""时""雅"和"界"五个方面共同着手,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全面小康时代",建设和发展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乡村提升内在发展动能、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数字乡村建设是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深入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3.
美好生活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反复思考的哲学命题,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贯穿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动力之源。通过对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外传统哲学时代意蕴的深入剖析,详细阐明了美好生活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生动力,是引领新时代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导向。在新时代语境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完善新时代社会发展布局,实现发展理念升华对于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回归生活本体,追求更高形态发展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称。从现实层面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它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且遵循了需要上升的一般规律。就"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特性而言,它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美好生活的实现应遵循需要产生的一般逻辑:一方面要注重需求心理的内部调节,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需要的逆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赖外部要素供给的"衡"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供给;与此同时,坚持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统筹,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生存需要正向改善需要、发展需要拓展,物质需要正向服务需要、精神需要拓展,民政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民政部门要坚持以百姓需求为要、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民政改革目标与定位,增强民政管理服务效能,加快民政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防震减灾事业开创新局面。面对城市高风险的形势,本文作者认为,在"韧性城乡"计划和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基础上,需进一步建设地震安全发展城市,大力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满足城市居民的地震安全需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大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更加错综复杂,地震灾害风险不断加剧,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  相似文献   

17.
陈波 《浙江人大》2021,(2):37-4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过去5年,我省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稳步提升。"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把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实",我省"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内涵更丰富、保障更充分、标准也更高的幸福美好家园如何打造?参加省人代会的人大代表,围绕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需要是人民群众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的内在渴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历史变迁表明,社会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程度。而属于社会发展范畴的人的解放和技术的进步在文化需要变迁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社会、人、技术的合力变奏构成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变迁的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将呈现出自信、创造、多样的新趋势,构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鲜亮色彩。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党践行根本宗旨、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不仅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而且让改革成果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保障人民的物质财产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