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干部人事月报》2009,(10):70-71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采用各种灵活的用工形式也成为企业压缩人工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企业可以采用的用工形式到底有哪些?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怎样的模糊认识,又会引发怎样的是非纷争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扬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经营、新就业形势以及其他非全日制灵活人员数量逐年增长。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获得了通过网络平台打零工等灵活就业的机会,尽管对创造就业、搞活微观经济、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劳动者收入等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对现有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工时制度、社会保障政策等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对就业模式的监管、创新劳动用工制度,为就业人员提供基本的保障机制,从多层面保障从业者劳动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时下,对于许多下岗失业人员或是进城务工者来说,要找一份像样的工作不容易,而要找一份有保障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从南平来福州找工作的老钟对此就深有体会。在福州市劳动保障局的职业介绍大厅,刚刚吃过午饭,老钟就急忙赶到了这里,这是他第六次跨进这个大门,他希望这次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成都是有名的“美食之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餐饮行业的繁荣让这个行业再次出现了“用工难”.目前,餐饮行业的用工现状是整个成都市服务行业的一个缩影,对未来成都市的服务行业良性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今年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员工要求涨薪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看来,用工成本增加已经无法避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如何在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有效降低用工成本,来增加自身的盈利呢?  相似文献   

6.
随着企业劳动用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法规的目趋完善,社会、企业和劳动者自身对劳动用工风险的有效应对措施也日见成熟。但如果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对风险控制不当,仍然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经济损失。所以,把控劳动用工管理过程中的危险点,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及恰当的风险防范方法,避免和减少纠纷的发生,对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杨复卫 《理论月刊》2022,(10):139-150
灵活用工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以平台是否直接面向用户形成了直接用工和间接用工的模式。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新就业形态,加之灵活用工“平台化”可有效降低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该用工形式得到快速发展。但当实体企业均转向平台灵活用工时,此种现象就值得警惕了,如若“平台化”被推到极致将衍生出灵活用工的“泛平台化”隐忧。由于灵活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保”进行了捆绑,他们无法加入社会保险,其社会保险权益受损。实现灵活用工“泛平台化”突围,应将灵活从业者的社保待遇与劳动关系进行剥离,在间接用工模式下塑造灵活从业者的“类雇员”角色,进而建立起平台灵活从业者“类社会保险”制度。塑造方法在于明确“类社会保险”将主要用于化解职业风险,塑造路径应解决参保方案、保险给付等规则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兴发展的电力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是处于政府以相关的长期政策扶持而成长的.虽然我国为了增强电力企业生存力,引进了竞争机制,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细节化保护,这种竞争机制对电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着手于企业内部的劳动用工管理,培养出自己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今后日益壮阔的竞争场景里成为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来规范,而事业单位在用工管理上则主要由人事行政法规来规范,二者虽然在重大政策上一致,但在一些具体规范上有所不同。《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改变了这种现状,对事业单位的用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尤其在规范劳动用工和队伍建设方面,事业单位都面临着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赵肖楠  程方 《求索》2012,(8):243-245
我国现行立法对非全日制用工做出了界定,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但现行立法的规定过于简陋,劳动者合法权益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应在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用工法律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劳动力市场体系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以促进非全日制用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保障》2013,(11):F0003-F0003
近年来,长汀县人社部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服务企业招工与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电视、电话、短信、电子屏、宣传栏、招工广告和进村入户“送信息、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长汀的用工环境和企业用工信息,同时采取举办海西招聘行动一一长汀专场招聘会、服务主导产业招聘周、乡镇巡回招聘等形式,积极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特别是每年元旦春节招工的黄金时间,采取超常规措施,不断掀起企业用工服务的热潮,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架起金色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从《劳动合同法》看我国非全日制用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法》第五章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对非全日制用工做出了界定,并对因非全日制用工而发生的劳动合同的形式、内容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相对于目前飞速发展的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法》短短五条的规定显然过于简单,对于一些非全日制用工合同订立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6,(4):26-27
青海和西藏由于交通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西藏一直有“出国容易进藏难”之说。这直接导致这一地区商品品种欠丰富、物价居高不下,而具有鲜明特色、市场前景看好的本地商品又运不出去.难以实现市场价值。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将使这一切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4年2月8日,平和县人社局联合县公务员局、总工会举办“平和县2014年春风行动暨服务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现场共有21家企业参加,提供1450个工作岗位。据了解,招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00多人,发放相关人才招聘、企业用工等宣传单5000多份。此次招聘会缓解了该县部分企业节后招工难的问题,促进了该县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15.
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选择。外聘员工在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分析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缘由,深入了解外聘员工队伍结构的变化状况,科学预见外聘用工管理的某些发展趋势,对高校当前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构建和谐的校园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法依规用工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也是规范管理行为的主要途径。外聘员工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历史遗留问题是当前高校外聘用工的焦点。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多种用工形式和多种分配办法并存已是大势所趋。适时提高外聘员工收入水平,扩大外聘员工社会保障覆盖面,规范高校外聘用工管理行为,成为高校调整劳动关系,降低用工风险的必由之路。高校外聘用工成本逐年平稳上涨态势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6.
蒋守福 《就业与保障》2013,(1):F0003-F0003
目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在福州市举办就业服务平台(社会职介机构)与用工企业劳务对接会、闽甘劳务合作对接会及甘肃省在福建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标志着福建省2013年春季服务企业用工拉开了序幕。闽甘两省正式建立起省级层面的劳务合作关系,在劳务交流、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17.
《就业与保障》2013,(1):9-9
小保:古蔽是一名电脑技术人才。2012年2月1日,一家电脑学校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古薇根据学校要求不定期给学员上专业课,每次3小时,每小时收费200元。欢月,古薇又和一家的电脑培训中心签订了内容大同小异的劳动合同。由于培训中心与学校有着竞争关系,学校遂以培训中心招用尚未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为由.要求公司要么解除与古薇的劳动合同,要么赔偿损失。这实际上也等于要减少古薇的收入。请问:学校的请求成立吗?  相似文献   

18.
"喂,您好,我们是专门替人打外工的,请问你们需不需要帮工?"最近一段时间,泉州某工艺品加工厂老板肖先生不断接到类似的电话。有心的肖先生有些忧虑地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担心这种居无定处、做无定所的"打工游击队"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带来一定的治安问题。他认为,这种外包工因受淡旺季等因素影响,难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收入其实也相当不稳定。为了企业和打工者个人着想,他认为,最好有个办法来消除这种"游兵散勇"一样的自由打工小团体。  相似文献   

19.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地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保体系已具雏形。但是占人口很大比例的灵活就业人员基本还被排除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分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念有可能成为破解我国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困局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因为人工成本低、管理方便灵活等原因,获得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比较严峻的就业状况。劳务派遣制度是我国现行基本用工制度的一种补充。《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