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佳鹏 《思想战线》2012,38(2):16-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PADIS百年人口预测显示,2010~2030年是中国劳动力最为丰富的时期,1987~2034年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期;2040~208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或超过4亿,是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用好第一次人口红利;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始终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顺利从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昉著文认为,在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条件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要想保持持续增长,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增长源泉。人均自然资源缺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能源、矿产等供给对于高速增长的支撑能力日益减弱。与此同时,中国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政绩评价体系相容的政府行为激励机制、环境治理中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激励机制。2.充分利用和延长人口红利,通过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充分发掘人口红利。鉴于中国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像西…  相似文献   

4.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红利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重叠,并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同时,我国人口转变的进程短,人口红利期也短。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以及老龄化挑战的不断加剧。为此,应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作为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傅勇 《同舟共进》2009,(4):15-16
改革开放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发挥优势,但中国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未来人口红利消失期中国的发展,同样要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的潜在增长正在下降。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相似文献   

10.
一、自主创新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十一五”期间,重庆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以2004年为例,根据《全国科技统计监测报告》,重庆  相似文献   

11.
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既要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更要依据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的不断演进,同时又通过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认认真真抓好落实。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之后的10年,甚至出现了超高速增长,这在全球大国的治理之中,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中国,多年累积的深层矛盾逐步显现,人口红利进入拐点、资源消耗难以为继、环境污染接近极限,自然生态承载不堪其重,人文生态更不乐观。在国内  相似文献   

15.
进入 2 1世纪 ,我国要继续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可持续发展包括控制人口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提高国民素质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围绕着控制人口数量 ,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人口素质 ,我们调查了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镇后石村。在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践中 ,后石村创造出人生旅途“一条龙教育”法 ,对人生全程提供优质服务 ,有效…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就业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梅 《思想战线》2002,28(3):25-2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强 ,分流下岗的人数将会扩大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云南与全国一样 ,面临着人口与资源、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与挑战 ,不仅要对城镇劳动适龄人口的逐步增加及早作出安排 ,对失业下岗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妥善安置 ,还要创造广阔的空间 ,容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因此 ,我们应寻求以降低高失业率为特征的第二次“软着陆” ,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中小城镇 ,实行有控制的劳动用工管理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10):62-62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预测.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GDP的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2%和6.1%。不过,可以通过改革来提高潜在增长率,或许能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要求人类的发展必须保持在地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含义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能力为主旨,而特别关注那些迄今为止缺乏这种能力的人群.西部贫困地区特殊的地域特征,特殊的资源环境,特殊的人口状况,特殊的建设任务,决定了扶贫脱困工作必须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只能走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依靠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6,(4)
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当下,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其对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健全人口治理体系,以有效治理促进共享发展。一方面,要重新审视"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口策略。着力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所决定。人口红利消失和人口老龄化导致潜在增长率不断放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新生人口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经济上加速了人口红利的消失,甚至逐渐产生了"人口负债",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带来了压力。对此,不仅需要从供给侧出发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扩展改革领域,也需要在需求侧从依赖外需转向内需,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解决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