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一、怎样认识和正确行使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自由?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自由包括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政治自由,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一项经常性的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础。(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言论自由在公民各项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途径有:第一,人民群众有权对国家生活中的问题发表意见;第二,国家重大决策交由人民群众或人民的代表讨论;第三,通过来信来…  相似文献   

2.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政价值是指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民主、法治、人权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维护民主和实现民主的当代路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法治、破除人治;它既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权的保障工具.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公民有序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提供了立法保障.无需质疑,网络言论自由权属于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其实质是时代驱动下的传统言论自由权的更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3.
各国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权与刑法所规定的某些行为的入罪有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以诽谤罪入罪为视角,探讨诽谤罪入罪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关系,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厘清言论自由的刑罚界限,从而使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马岭 《人权》2004,(6):54-54,53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大多数国 家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据统计, 世界上142部成文宪法中,宪法规定 了公民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的国家 有124个,占87.3%,发表意见的自 由通常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 专门规定了出版自由的国家有16个, 占11.3%。新闻自由则在许多国家宪 法中没有直接规定,只是对言论自由 做扩大解释时认为言论自由包括了新  相似文献   

5.
网络言论:自由与管理适度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和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网络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从借鉴国外网络管理经验出发,以我国网络管理的主要矛盾为切入点,提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管理要适度平衡的观点,并对二者适度平衡的原因、依据进行探析,以及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微信息时代下,公民发表言论的方式逐渐多元化,从微博到微播客、微信,公民在更加便利地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侵权问题。微信息时代言论自由的互动性、分享性、即时性以及碎片化的特征,使得这种言论常以新的方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著作权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通过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同时参照英美国家平衡言论自由和权利关系的实践,思考微信息时代下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力求有效规避公众在微信息时代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同时也可以净化我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7.
缪锌 《人民论坛》2014,(12):167-169
"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及行使。厘清"网络语言暴力"释义、存在形态及形成原因,指出其社会危害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进而探寻解决之道。"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应建立在网络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网民素质提升,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行业自律,更加保护而非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8.
网络言论自由在信息时代已成为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基于网络言论的特征,网络言论在发挥推进社会民主、监督公权力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公民或者法人的其他权利产生冲突,有些不当言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为保护他人权益、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国家安全不受侵犯,以完善的立法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1,(6):95-95
向长艳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对传统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发展,新闻自由权的权利主体包括新闻媒体和公民。天赋人权是新闻自由的自然权利基础,人性尊严是新闻自由的个体性权利基础,人民主权是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及行使。厘清"网络语言暴力"释义、存在形态及形成原因,指出其社会危害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进而探寻解决之道。"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应建立在网络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网民素质提升,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行业自律,更加保护而非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在约束其他权力运行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权力监督力量。舆论监督的产生,与人民主权观念、言论自由、民主政治理念和法治观念密不可分。"对谁监督"、"由谁监督"、"如何监督"的追问,是舆论监督的逻辑路线,人民主权观念、言论自由、民意和公民知情权是其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闫海 《民主与法制》2010,(Z1):144-146
表达自由是被视为民主社会中公民第一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出版自由。传统的思想市场理论认为,让思想之间进行完全竞争,就可以达成自我实现、发现真理、健全民主和促进变革的价值。大众传媒的发展改变思想市场结构,也导致思想市场的失灵。为保障言论自由的实现,必须赋予公民以接近和使用媒体的权利,以有效制约媒体滥用新闻出版自由。媒体近用权是一项积极权利,需要借助政府对媒体的结构规制和行为规制才能实现。互联网的发展带给表达自由的不全是福音,诸如数字鸿沟、信息过滤等都构成对媒体近用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是越南政治革新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公民社会"构想主要包括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言论自由、改革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建立社会反腐败体系等内容,"公民社会"建设将对推进越南政治革新向民主化、法治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延峰 《人民论坛》2014,(4):142-143,207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衍生的一种权利,具体指新闻采访和评论自由权.在我国,传媒监督司法有宪法依据.但传媒监督司法更要有限度,即媒体介入司法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媒体有尊重被报道者人权的责任,媒体有不妨碍司法独立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黄延峰 《人民论坛》2014,(11):142-143,207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衍生的一种权利,具体指新闻采访和评论自由权。在我国,传媒监督司法有宪法依据。但传媒监督司法更要有限度,即媒体介入司法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媒体有尊重被报道者人权的责任,媒体有不妨碍司法独立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刘新庚  曹关平 《求索》2014,(1):81-86
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关于公民生态行为的规则或准则。建构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事关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公民素质的优化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公民生态行为规范至少包含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法律规范、生态日常规范等三大方面。应准确把握其具体内涵与建构逻辑,即生态道德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体系的基础性因子,生态法律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保障性因子,生态日常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养成性因子。  相似文献   

17.
葛峰  金博 《人民论坛》2014,(12):109-111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上虽然规定了诽谤罪自诉转公诉的标准,但并没有将这一标准细化。实践中,司法机关对诽谤罪公诉标准的认定模糊,扩大了公诉型诽谤案件的范围,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通过对诽谤罪"但书"条款进行分析和界定,旨在厘清诽谤罪提起公诉的标准。诽谤地方领导并不足以达到提起公诉的标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公民和媒体的评论要有更宽广的容忍度,对公民合理发表评论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和保护。此外,准确理解和界定诽谤罪的"但书"条款相较与将其废除,也有利于合理平衡公民的名誉权和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20.
治理网络公共空间面临保护言论自由和规制网络失范行为的双重任务。基于自由与秩序的原理和平衡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要达成治理网络公共空间的目标、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就必须突破单边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努力实现规制网络失范行为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衡平,达成网络共识,是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治理目标的一种进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