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威 《人民论坛》2020,(12):52-54
跨界尝鲜,越来越多官员走上直播平台吆喝产品、经营起“杂货铺”。主播身份和官员身份一经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公众看到,官员很拼很时尚,直播效果也很显著。官员直播契合公众对于政府职能发挥的正向期待、有助于增进多方诚信、拉近干群心理距离,也是政务领域走互联网群众路线的一种实践,为地方推动脱贫攻坚、实现振兴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公众对于官员直播不仅有认同,也存在“作秀”“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质责。官员直播持久生效“保鲜”、规避风险增强实效,需要把握弥补性、示范性、有效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地方官员进行网络直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受此次疫情影响,很多地方领导更是化身"带货主播"推介地方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推动地方经济产业复苏。无疑,网络直播不仅拉近了领导干部与公众的距离,更成为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政务活动创新的重要举措。地方官员网络直播主要有哪些类型?作为一种新事物和新现象,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发挥地方官员网络直播的积极效应?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值得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刘瑞一 《电子政务》2024,(3):117-124
从形式维度而言,官员助农直播是政务活动、农产品营销和网络社交的耦合体,涉及官员、用户、互联网平台等多个行为主体。历经多年实践,官员助农直播沉淀了一系列经验做法,包括行政体制“松”与“紧”的变奏,直播行业的业态发展与平台的政策支持,以及官员主播的语态变革、后区前置与优质短视频展演。官员助农直播亦面临诸多待解难题,既有官员倾注直播事业所遭遇的“身”与“心”的双重考验,又不乏形式主义的糟粕和“数字政绩”价值导向下公众信任的消解。问题的纠偏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需要官员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需要互联网平台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0,(23)
正近日,人社部等部门发布了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这意味着带货主播成为正式工种,李佳琦们"转正"了。看到这则新闻,有网友@李佳琦:"你有了一个新的职位名称叫直播销售员""李佳琦终于转正了""正式工作者呢,恭喜啦!"昔日,在不少人看来,玩直播有点不务正业,而人社部此次增设"直播销售员"  相似文献   

5.
官员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经济”的一种形态,对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宣传农村特色文化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撬动作用。基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理论构建了官员持续直播带货的分析框架,并根据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选取40个官员直播带货典型案例,运用fs QCA对官员持续直播带货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当外部声誉和数字水平受限时,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官员直播带货且能够保持较好的用户黏性,那么级别较低的政府官员直播带货就具有持续更新的动力。当政府重视和外部声誉受限时,较高的用户黏度和强烈的带货需求在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下,仍然能够驱动低级别政府官员持续进行直播带货。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官员持续直播带货背后的多因素组合路径,同时也启示基层政府在官员直播带货中需要处理好身份关系、政民关系和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6.
凭祥市针对新时期党员教育的特性和发展需要,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党员教育在线直播平台,这是广西首个在互联网上正式投入使用的党员教育直播平台。采取"远教网+党建网""两网联姻"的方式,凭祥市克服技术瓶颈,搭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入互联网的平台,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上传到"凭祥党建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的官民对话体系中,你说我听,我做你看,已是一种固定程式。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的模式,实现了官民"零距离"交流,也让更多的官员从幕后走上台前。【背景资料】官员开博渐趋活跃,成为微博世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有文章这样描述官员微博:"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他们的体制内领导身份。他们用电脑、手机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他们是官员,他们  相似文献   

8.
德行是官员的绩效形象,记录着官员的品德和责任。对于只懂玩权术的官员,固然要遭到公众的唾弃,但是只要权不干事、干事不负责的官员,公众也不会信任,只有敢说敢做敢负责的官员,才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相似文献   

9.
基层"互联网+"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政务APP、政务微信群泛滥,一些基层干部沦为"手机奴仆";工作群异化,出现"微指挥""微落实""微满足"现象;政务公众号沦为"僵尸号",偶尔才"冒个泡"。"互联网+"形式主义种种,不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而且消解政府公信力。基层干部要有"触网入云"的创新自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赵丰 《人民论坛》2012,(16):24-26
官员作秀不是什么中国特色,而是官员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国家官员作秀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而我们这里的官员作秀则是做给上司看的在虚伪作秀泛滥的当下,对于官员作秀,公众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如何使合理"政治秀"取信于民,消弥公众的误  相似文献   

11.
朱四倍 《乡音》2011,(8):19-20
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在谈及"官员写作"话题时表示,去年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中,有比曾引发热议的车延高级别更高的,只是大家没注意到。评论家白烨表示,公众对官员身份写作者的质疑,其实是源于时官场不信任的扩大化。当前,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到了作家的行列。不可否认,其中确有优秀者。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直播大行其道,引发了粉丝经济和网红经济,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观看"神话",也得到互联网和资本市场的青睐。2015年国内网络直播平台接近200家,2016年与直播息息相关的"网红产业"产值预计接近580亿元,但与此同时引发不少负面效应以及监管部门的处罚。对于网络直播,主流媒体能否利用它?又该如何接入并打好融合创新一仗?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众会越来越习惯于官员的作秀,官员也会越来越擅长于作秀。这并非政治生活的堕落。但官员们应该懂得,在公众面前"秀"与在上司面前"秀",其政治旨归和政治趣味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四风"问题,积极转变作风。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服务群众、融入群众,首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多一些"民气"。现在,一些干部之所以不擅长与群众打交道,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平常不把自己当群众,而习惯以"官员""干部"的身份自居,与群众交流"官腔""套话"多,群众听不懂,不想听,只能"敬"而远之,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法律"的形成,使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细分,覆盖范围扩大,技术驱动也从原有的"大数据"走向"人工智能"。通过"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律师""互联网+当事人"三个层面的服务拓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法律服务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侧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不理想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公众不满意,政府官员也不满意。对公众的满意度,学界探讨良多,而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则为学界所忽略。为此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曲线",从多个观察视角侧探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和投入度问题,并解读政府官员满意度与公众满意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亲民秀"是官员亲近民众、接近群众、接地气的言行或活动。"亲民秀"是重视民意的表现,是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需要。"亲民秀"应求真务实、做到自然、长期坚持,以领导身份向社会倡议、服务群众、解决难题,方能不被媒体和公众质疑。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6)
正"互联网+"即为"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理念和模式"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如今,"互联网+"大潮已经到来,看不见、看不懂,就会来不及。互联网界、传统界应该顺势而为,这才是我们的战略选择。V微博摘登1现在我的手机上,"淘宝""美团""滴滴"……满满的App应用让人眼花缭乱。不过也多亏这些App,即便对大陆不熟,我也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在家解决一切衣食住行!——新浪微博彼岸花  相似文献   

19.
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观点、信息的传播媒介,也反映着大众舆论和社会思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技术一经普遍运用,其"魔力"就远远超出了"发明者"的想象,大到国家政治进程、小至人们日常生活状态,无一不受其影响。在司法领域,媒介同样举足轻重。本期开设专栏,围绕"媒介审判""隐私权""知情权"等关键词展开讨论,作者身份各异,观点也不尽一致,但相信读者阅后概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20.
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观点、信息的传播媒介,也反映着大众舆论和社会思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技术一经普遍运用,其"魔力"就远远超出了"发明者"的想象,大到国家政治进程、小至人们日常生活状态,无一不受其影响。在司法领域,媒介同样举足轻重。本期开设专栏,围绕"媒介审判""隐私权""知情权"等关键词展开讨论,作者身份各异,观点也不尽一致,但相信读者阅后概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