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支撑,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党的执政能力的"最近一公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必须要理解社区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着重关注社区治理的创新,这关系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
杨平 《思想战线》2022,48(6):59
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也构成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地蕴含着对人民民主和党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自我革命为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淬炼政治品格和执政能力。因此,必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必须不断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是党执政的基础。因此,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党能否始终为群众办实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从根本上讲,能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计。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执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和发展壮大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力量之源,是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既要重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基于观念和作风转变的日常制度安排,又需要确立更高的价值战略目标:将党的群众路线融入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推进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制度设计上完善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惟有积极创新践行群众路线的路径,加强理论研究与引导,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和支持党员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把这一"生命线"坚持好、实践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要论     
《时事报告》2014,(3):4-4
习近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要沿着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行,要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逻辑前行。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深刻把握执政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遵循人心向背规律,使党始终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确保党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不断推进人民民主,使民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之中、生活之中;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长治久安有制度体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家园,也是经济社会和民生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汇聚地,更是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与县域、街道、乡镇等基层治理相比较而言,以居委会、村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治理,更具有人民群众的接近性、民生服务的直接性、化解矛盾的及时性等优势和特点。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城乡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能效,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实现,关乎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9.
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在新世纪新阶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就在于能够做到"三个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做好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工作。 一、切实做好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民主执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民主执政理念,深刻地概括了我们党执政的目的、性质、基础和原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且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我国民主发展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民主执政的主要尺度。正是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把共产党执政定义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明确了民主执政的三个根本问题:第一,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权力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2.
在新形势下,党群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执政纲领和执政理念都发生了新变化。确立新型的党群观,是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的新课题。新型党群观要强化三方面的认识:一是党为民用,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工具;二是党权民授,党执政没有超乎人民之上的权力;三是党策民选,党的主张应交给人民自主选择。落实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之路上,开拓新型党群关系要实践以下新途径:在执政理念上,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制度设计上,要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社会治理上,要加强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在公共决策上,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传播语境上,要形成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新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党执政以后,脱离群众的危险客观摆在全党面前,成为党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党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正在加大,如果不抓紧解决的话,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削弱,甚至亡党亡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出了问题,原因在于群众利益受损,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破坏了党的形象。修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主动权在党,要求我们树立大党建观念,把党的自身建设与治国理政实践,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把党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利国利民的政策措施,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4.
邓江明 《新东方》2004,(12):51-55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建设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正是有了它们,基层的实际问题、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才能得到及时反映和解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得以正确贯彻和实施,基层党组织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焊接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代表党执政一方,其执政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蔡志 《当代广西》2004,(13):14-15
执政能力,最直观地看就是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党必须借助稳固的国家政权才能有效实施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领导。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发展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最直接标志。根据国家政权对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党必须具备和增强统领国家政权正确发展的能力、推动国家政权规范运转的能力、巩固国家政权基础的能力和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执政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和活力源泉。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支持和拥护的程度,是检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关系执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相继丧失执政资格,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  相似文献   

17.
李晖 《湖湘论坛》2007,20(5):16-17
执政党群众基础研究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就是除了执政党的党员以外的人民大众,是党外的人民群众,既包括工人,也包括农民、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等阶层.其次,执政党的群众基础本质就是党群关系,从执政党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从群众这个角度而言就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认同.因此既包括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也包括这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认同,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群众基础的性质就是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管理、政务村务越来越关心,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发言权,要求在社会管理上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何正视人民群众的正当愿望和民主诉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四个多样化"的日益显现,社会阶层分化进步明显,出现了多种利益主体,如何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政府利益和群众利益发生了冲突,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疏导化解矛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枯燥的灌输说教,用民主的办法做好群众工作,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得到充分表达,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使我们党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群众工作的理论,为我们党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执政基础是指党的执政地位赖以巩固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党所拥有或可支配利用的这些社会资源越多,党的执政基础就越牢固,反之,则越脆弱。党能否拥有或支配这些资源,不是取决于党自身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态度。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  相似文献   

20.
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成功经验。取得执政地位后,党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党可以利用国家权力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就存在着党同人民群众分离的可能性。党在应用国家权力贯彻自己意志时,隐含着党的价值目标、活动方式等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对立的危险。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结构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分化冲突甚至于对抗,对党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凝聚社会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群众利益结合的最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树立权力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集中、引导、整合并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不断满足群众利益需要,把党的工作自觉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