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0,(2):116-116
以排外、仇外甚至公然为法西斯招魂为特点的极右势力的迅速发展,是冷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个特殊现象。法国的勒庞、意大利的博西、比利时的勃洛克都曾在各国政坛上刮起过一阵旋风。但发展势头最猛、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以海德尔为党魁的奥地利自由党。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  相似文献   

3.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优化地方政治生态环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党风,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完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发展及其政治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方兴未艾的地方治理变革运动。这一运动以其创新的思维、制度设计和实践行动,旨在建立一套与传统公共行政截然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各国在地方治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独具特色的改革内容和历程表明,地方治理没有统一不变的范式,其制度设计和实践行动与政治文化的源流和变迁相关。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原有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转型与重构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在注重制度整合的同时,着力塑造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在充分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成员的共治;在行政整合主导的同时,建构一种多维互动的族际政治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陆海发 《思想战线》2012,38(3):129-130
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中,无论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民主还是军人政权的国家,无论在富国还是在穷国,民族分裂的威胁无处不在。①所以,多民族国家必须对族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政治整合,以维系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是由国家(尤其是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本居民运动的概念、特征,对居民运动影响地方政治的途径和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提示居民运动所带来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是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国家.族际关系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何将多个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中,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础性的政治问题.多民族国家必须给予族际政治整合以高度关注.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但"求同存异"较为合理.在具体的族际政治实践中.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来达成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但具体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9.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在国家统一前提下,以人民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核心、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宗旨,以民族干部政策为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的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及政治方式.通过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公平、民主、正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实现政治层面的和谐,即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彼此之间政治上的信任与合作,而这种政治互信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权力主客体之间流畅有效的政治沟通体系。因此,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式的沟通与互信机制是实现地方和谐政治生态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刘琳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96-103
数字竞争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反过来又促进了数字技术的进步,进而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族裔政治作为政治领域的一部分,也深受数字竞争的影响,体现在族性动员、族际关系以及民族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数字竞争对族裔政治的影响本质上是工具性的,一方面,它能够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造成种族歧视、民族冲突,阻碍民族政治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能够为政府所用,成为消抑族性动员的重要手段,促进相互包容.而其走向究竟如何进行,主要取决于治理者如何实施规制.  相似文献   

12.
秦明月 《传承》2007,(5):5-7
在解放战争时期,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势力,由抗战胜利初在政治上坚持走独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三条道路,到最终放弃中间路线转向新民主主义,实现历史性的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对其的积极争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维护中间势力利益的方针、政策,并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活动,最终赢得中间势力的信赖和支持,促使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论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法,它是指公民介入政治过程的实际行为,包括选举、集会、参加社团组织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具有特定涵义的类型。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因素有参与机制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状况、宗教信仰、信息获取等。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水兴 《人大研究》2009,(10):28-29
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从增强信息观念,建立各级人大网络参政议政机构、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各级人大工作门户网站入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西部大多内生型地方企业也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整体上分析,我国西部地方产业尚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面临生产要素紧缺、传统优势弱化及国际销售渠道匮乏等发展瓶颈。为此,西部地方政府在强化本地企业国际化的同时,应加强外资的引入,特别是通过外资的有效引进获取技术外溢效应;在全球代工体系下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要突破俘获型网络,加强营销渠道建设,不断提升本地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有效的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体系的稳定,而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必须以广泛的政治参与作为其合法性基础.但是,政治参与并非一定能带来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统一,不仅有赖于政治系统的开放性,也有赖于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可以规范权力运行,整合公众意志,减缓参与冲击,实现社会公正,这些都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在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同时,为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实现社会稳定,又必须用法治原则塑造和规范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和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互渗透,彼此勾结,在我国活动猖獗,在行动上日益显示出暴力化、恐怖化色彩及本质.对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严重威胁和现实危害。我国必须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既反映中央与一般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 ,也反映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内各民族之间关系 ,特别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是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治理的重心 ,因此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的本质是民族平等权。民族政治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以民族平等权为核心范畴和多样性统一的基础而演绎出来的逻辑整体 ,是一个由必然权利 (民族平等权 )、应然权利 (生命平等权、政治平等权和发展权 )和实然权利 (少数民族公民权利、自治权以及与之相应的政府职责 )等组成的权利体系。民族权利是民族政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政治学理论应由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范畴的“权力学”向以“民族权利”为核心范畴的“权利学”转变。  相似文献   

19.
逯萍 《人民论坛》2010,(8):58-59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普遍。对此,一方面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政府驾驭网络政治空间和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经验,将网络论政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兴社交媒体的出现,反华势力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现象经常发生。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途径有:"培养异见分子",利用自媒体渗透;利用流媒体渗透;利用手机APP应用传播负面信息;开发破解防火墙软件,诱使国内网民接受相关信息。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形式有:借个别群体性事件和部分腐败案件进行反华炒作;借突发事件造谣生事,破坏稳定;歪曲事实真相,攻击国家领导人;在言论上"形左实右",居心不良;在意识形态上借"公民社会"的理念攻击中国"民主""人权"。必须严格管控反华势力的公众账号,注重重大舆情和敏感舆情的信息公开工作,针锋相对地揭露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真相,构建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