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政,履行执政使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以最广大人民为创造主体的历史活动,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把人民群众伟大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把一切可以团结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相似文献   

3.
张浩 《前进》2013,(6):44-45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中国改革披沙拣金的过程,亦是人民群众梦想成真的过程。滴水映日,中国梦聚集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国梦亦需要汇聚起十三亿中国人的磅礴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广大人民群众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将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群众性事业。人民群众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深刻指出,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这就表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北方香港的宏伟蓝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荣成 《群众》2000,(4):45-46
理顺群众情绪是讲政治的重要表现。这是我在“三讲”教育中,一个最深的体会,或者说一个最大收获。我们共产党人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我们取得推翻三座大山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根本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8,(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他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社会制度的建构和创新,都是在人民群众积极创造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始终是制度建构和创新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确立的主  相似文献   

8.
李会芳 《传承》2010,(12):14-15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也创造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着一切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总体性活动,是多种矛盾的集结点,而由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形成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是一个全面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它践行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各领域,也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的重要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表明,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实践,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坚持人民至上,实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自于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而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人民群众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所当然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当前,我省正积极推进"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通过"查堵点、破难题",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烦心事,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也创造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着一切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总体性活动,是多种矛盾的集结点,而由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形成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是一个全面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大既是权力机关,又是民意机关,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大工作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人大常委会机关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接受人大常委会的重托,拥有一定的职权,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它应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新的业绩,为开创人大工作和机关工作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一、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地方人大机关的工作指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政权的根基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人民群众,离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离开群  相似文献   

14.
<正>(三)"两加强一发挥"制度体现了唯物史观群众创造历史规律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还是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着中国社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也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人民群众还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坚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国梦有着广泛的力量源泉,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愿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雄劲动力,广大人民群众无限创造的活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雄厚基础。人民以其伟大的首创精神不断破除着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存在的各种艰难险阻,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聚力添彩。  相似文献   

17.
从思想上解决好不想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历史证明,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我党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党取得的一切成就,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来完成的——改革开放首先就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关于祖国和平统一主张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的唯物史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现阶段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和开创,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人生观为什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是无产阶级人生观区别于其他阶级人生观的根本所在,是对种种旧人生观的根本变革。这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也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的。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和人们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第二,人民群众也是一切精神财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要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创造主体的素质关注人、尊重人、重视人。必须发挥人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