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晓丹 《群众》2021,(4):12-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盐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高品质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基层文化建设的推进,进而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么,如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呢?"民生三感"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相应满足的基础之上,需要持续不断地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阅读是一种精神追求,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阅读是否可以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呢? 这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刘立云  贺云翱 《人民论坛》2022,(24):123-125
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流淌的文化”,是中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活的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展现新的工艺文明形态。让传统技艺既“传得下去”又“活得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内在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在标志。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保护,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吴家庆  蔡艳 《湖湘论坛》2021,34(2):64-74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主体、实践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同源本质、幸福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价值导向,需强化国家认同感、追求社会满足感和关注人民获得感。把握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从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多方参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向炜 《重庆行政》2019,20(1):58-6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8.
黄丹 《当代广西》2023,(10):14-15
<正>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习近平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相似文献   

9.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想端"。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活动。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而劳动不仅具有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使用性价值",而且也具有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存在感、尊严感的"精神性价值"。劳动是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最基础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使用性价值,劳动为美好生活提供"获得感";作为精神性价值,劳动为美好生活提供"存在感"和"尊严感"。三者构成了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劳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星 《重庆行政》2019,20(2):54-5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高要求、多样化的需要,不断考验着基层的社会治理水平。能否对这些需求及时回应与精准供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重庆市南岸区南湖社区自2015  相似文献   

11.
文物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公共财富,也是党领导人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美好生活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化需要是人民群众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的内在渴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历史变迁表明,社会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程度。而属于社会发展范畴的人的解放和技术的进步在文化需要变迁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社会、人、技术的合力变奏构成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变迁的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将呈现出自信、创造、多样的新趋势,构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鲜亮色彩。  相似文献   

13.
邹海燕 《前沿》2022,(6):125-132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以广大群众为主体构建起来的社会空间的转化和再造过程,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在空间生产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应该成为衡量空间正义的根本标准。布局协调、结构合理、多元共生、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是以人为本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空间正义原则的彰显。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把握空间变迁的制度弹性,构建起差异化多元共生的发展空间,以绿色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治理,践行了生态宜居的空间正义原则,是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贺宝祥 《群众》2023,(16):12-1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时隔4个月,总书记深入考察江苏,再次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金湖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促基本、促公平”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金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正在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1]为目标,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易门县地处云南省中部、玉溪市西北部,县城距昆明、玉溪、楚雄等滇中三大城市均只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区位优越。境内物产丰富、民风纯补、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享有"滇中水城·菌乡易门"的美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易门既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基础,也是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湖北省,以法治方式为高质量发展凝神聚力,在着力完善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是《湖北省人民代  相似文献   

17.
杨振家 《创造》2021,29(9):4-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①在新发展阶段,如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自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首次提出"获得感"概念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对"人民获得感"的内涵和提升理路作出了阐释和说明,丰富了"人民获得感"的理论内涵.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为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产业内部出现的"劣胜优汰"之"逆淘汰"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网络文化产业领域的"逆淘汰",不仅导致有效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空间、高质量作品的发展空间以及原创者的发挥空间被挤占,也恶化了产业生态环境,对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打击。破解网络文化产业"逆淘汰"难题,需要从行业自律、消费者素养、价值引领等多方面发力,在文化生产中更加注重品质的提升和内容的优化,使网络文化环境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19.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多方面、多层级的,其中,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级。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化生产是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度优势防止资本带来的异化现象发生,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文化生产活力,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无疑是解决当前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也标志着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也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推动高质量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我国社会建设进入质量时代,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意义。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经济学属性,同样具有社会学属性。社会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研究高质量社会建设,并指出了推进高质量社会建设的四个实践取向。推动高质量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