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东方》2016,(3)
中国戏曲不但具有程式性这一特征,而且还因为其程式的彻底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达到了"程式化"。戏曲作为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艺术,其程式化具有严谨与自由、夸张与鲜明以及独立与化合等三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比起现在一些影视、艺术学校报名的火爆,地方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精粹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如何能更好更长久地传承这些地方文化精粹,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建议”,希望全社会都来共同保护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  相似文献   

3.
阎立峰 《人民论坛》2022,(3):116-118
传统的电视节目对于“出圈”的追求,说明我们迎来了一个综艺晚会的数字美学时代。数字美学时代的综艺晚会,消解掉央视所开创的经典晚会模式最基本的东西——在场,却蕴含“手机一代”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数字一代”的文化自信与符号消费习惯。然而“元宇宙”之“数字人生”仍然是人生,身处3D环境中的游戏主体仍然是主体。数字时代的综艺节目创作,要实现数字技术与不朽的美学精神的结合,需要改变短视频式的走红思路,从诉诸感官,到贴近心灵。  相似文献   

4.
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是党和政府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扶持戏曲艺术的政策和举措。近年来,宿州地方戏曲在传承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障碍和瓶颈,需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并沿着党的文艺路线健康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高品质地进行《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替代。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品质,必须充分体现实践进阶:一是追求学科本色,讲出文化味道;二是深究文化灵魂,陶冶哲学智慧;三是读好原著经典,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徐令  钱闻明 《前沿》2012,(2):124-125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传达方式、建设手段与发展途径,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可以分为实物载体和虚拟载体两大类,具有系统性、多元性、独特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征,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在现代美学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是审美性文化。在正确的审美理念与美育手段引导下,在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的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创新既能促进校园生活的审美化,也会更好地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7.
于戈文  陈明阳 《人民论坛》2012,(14):186-187
冀东地方音乐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冀东地方的文化基因、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稳定是其音乐戏曲在城市社区文化中繁荣的主要原因。冀东音乐戏曲在社区文化中应用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能在以人为本建设社区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政协》2007,(11):16-18
<正>去年7月,"江浙沪政协保护和传承昆曲与评弹艺术协作座谈会"在苏州召开。会后,我们在省政协党组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扎实  相似文献   

9.
周龙 《北京观察》2015,(11):28-31
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北京文化是人民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戏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遍布全国各地,千年来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真正凝聚着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长期以来滋养着人们精神与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总能渡尽劫难而生生不息,这实际上依靠的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传承着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急剧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使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提供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古典戏曲中的尼姑思凡故事主要有两种类型:尼士恋和尼僧恋。"尼士恋"戏曲含有仙尼合流的思想,沿袭才子佳人故事叙事传统,表现了文人的性爱理想,呈现出雅的风格,但其在流传中被民间形式进行了俗化。"尼僧恋"戏曲活泼俏皮,表现了民间性爱观,充满戏谑精神,虽然文人改编进行了雅化和正统化处理,但无法摆脱掉俗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3.
贵州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凝练过程,贵州精神增强了贵州人民的自信、凸显了贵州文化资源的价值。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时差性、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制约了贵州人民文化自信。需要通过弘扬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激活革命文化资源、着眼贵州先进文化建设来提升贵州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王资博 《长白学刊》2020,(5):145-150
我国新时代道德文化自信是由中华传统美德自信、革命道德自信和社会主义道德自信等组分相熔铸,包括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要素自信有机结合,蕴含向善道德情感、向正道德责任、向心道德认同的复杂系统。基于社会工程思维,可构建以目标取向、内容建设、动力支撑、配套保障等子体系相辅相成、协同联动的新时代道德文化自信系统工程。提升新时代道德文化自信建设实效性,要坚定正向引领,充分发挥道德文化自信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引领作用;强化内容涵育,注重榜样示范、教化养成、自律体验;统筹传承发展,坚持在传承中获得道德文化精华滋养,在与时俱进中抓好网络空间道德文化建设;搞好配套保障,以舆论保障促进激励褒奖功能激发,以法治保障促进规范惩戒功能激发。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实践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在精神上获得主体性的主要指征。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史的发端,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人民试图以文化改造争取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进一步将文化实践的大众化和革命化结合起来,最终成为缔造新中国的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征程,必将为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治理条件,中国人民也将以前所未有的信心、雄心走向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意味着团聚、纪念、新生,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节日遗产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泽,充分地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遗留下的宝贵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深切地体会到传统赋予我们的巨大文化力量。确立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在传承其核心主题与符号元素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邓永进 《思想战线》2008,34(3):81-86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大量存在,且顽强传承.究其原因有六:一是环境封闭、严峻、独特;二是傣族众多、聚居、发达;三是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四是区城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五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六是傣族性格逍遥、自信.  相似文献   

19.
在加强对外文化工作中,处理好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的关系是首要前提,协调好政府引领与民间往来的关系是根本原则,掌握好主题阐释与方式创新的关系是基本内涵,统筹好媒介融合与传播效能的关系是重要要求。唯有把握好这几对关系,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始终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爱国主义、进取开创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共性要素。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辩证统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的内在超越性和引领性,明确立德树人、兴学强国的价值取向,是处理好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继承与创新这一连续性过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