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别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反思、质疑、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这本身便是对多元的性别气质的包容与支持。但是,仅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仍然不足以实现对性别平等的追求。"性别多元"正在成为西方性别研究的新热点,它颠覆了男性和女性的二元性别划分,致力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追求"性别平等",而不仅是"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
周爱萍  刘金双 《思想战线》2013,39(1):143-144
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gender stereotypes)是指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广告中有着固定而不同的角色要求。性别角色定型也即是性别刻板印象,具体地说包括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性别气质是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表象、行为和性格等,它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把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灌输给儿童,儿童在这一环节中再将社会的性别认同和个人的性别认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认识和认可。一、性别角色定型化:电视广告向儿童展示的内容(一)权威化抑或魅惑化:男性与女性的病理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公开宣称整个频道是服务于女性的有3家:分别是人生频道、氧气频道和女性娱乐频道。美国女性频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敏感与关注,彰显了社会性别意识,高扬了社会性别旗帜,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贡献。然而,女性电视频道并没有能够杜绝输出妇女的负面形象、片面现象和关于妇女角色、能力和兴趣的刻板印象,女性媒介仍是商业媒介,女性观众仍被视为消费者而非公民,反映出女性电视频道囿于商业和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正与妥协。  相似文献   

4.
反思女博士婚恋难刻板印象的形成,大众话语及现有研究对女博士婚恋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常见的梯度婚配理论与性别角色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机制塑造的父权制文化意识形态和性别社会分工制度带来的性别不平等致使高学历女性婚恋困于囹圄。然而,前述两种解释方案由于忽略性别文化变迁与相关非文化因素而常常面临陷入性别二元困境的危险。厘清女博士婚恋问题以及避免由婚恋难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更新社会性别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242位在校女博士婚恋价值观调查数据发现,当前我国各年龄组的女性基本处于短缺状态,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婚姻挤压主要集中于男性群体,而女博士群体面临的个别婚恋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性婚姻挤压。与此同时,女博士所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多重角色冲突是家庭关系变迁和社会分工结构变革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0年对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包括19.5%的校外少年。数据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考察当今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对于多元社会性别认同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认同;从心理与行为两个层次的六个角度展现他/她们的"同性恋取向程度"。然后针对常见的社会偏见与认识(刻板印象),分性别地分析性别气质、异性交往等因素与"同性恋取向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问卷中体现多元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尝试,通过高质量实证数据的展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少男少女们的多元性别成长现状,挑战社会偏见,期待目前的性教育能从正面的态度积极地、主体地看待少男少女们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6.
1949年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教育流动和就业迁移的相互交织过程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的跨境就业经历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由于保险业的跨境发展,许多来自内地的女毕业生得益于她们独特的文化资本和跨境社会关系,在香港被招募成为保险代理人。基于对32位在香港从事这一工作的内地女毕业生的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本文从代理人招募机制和就业动机两个角度探讨了女性在教育流动引导下的跨境就业模式。研究发现,香港跨境保险业的招募机制致力于吸引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内地女毕业生,以拓展内地市场,同时展现她们专业、独立的精英女性形象,并强调女性温柔耐心、富有同理心等性别特质,服务行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有所突破的同时也被重塑。在就业动机上,这些外来女性群体能够利用教育优势和跨境机遇,冲破迁出地原生家庭的限制以追求在迁入地的就业自主性。但是,年轻女性的跨境资本转化也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和地缘双重边缘化的困境,同时需要权衡家庭和事业。迁移对女性就业机会的重塑,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女性服务业底层就业的刻板印象,但是女性专业和独立的工作形象依然受制于公共和私人领域性别化的劳动分工和结构性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电视连续剧<忠诚>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从社会群体形象、社会职业地位、性别价值三个方面管窥大众传媒制造者的性别观念问题,建议:有计划地对传媒制造者进行性别意识培训,以提高其性别敏感度;建立宣传倾斜制度,加大对妇女问题、妇女运动、妇女优秀人物的宣传报道,改变长期以来以男性社会生活为传媒主角的局面;对传媒领域的女性群体进行自我意识教育,促使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性别身份的视角对女性如何理解并塑造有效领导和成功领导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来自建筑行业140名女性的开放性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职位女性在领导有效性、职业发展、满意度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描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发现:建筑行业女性对有效领导和成功领导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她们主要以他人导向且女性刻板特质来刻画领导有效性,对职业成功的描述则主要集中在自我导向且男性刻板特质方面.基于以上性别身份认同,女性对塑造有效领导和实现职业成功作出的策略性选择均与能力和职业发展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敏 《传承》2009,(12):138-139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性别刻板印象与女运动员的关系入手,对阳刚女运动员的污名化现象提出了特殊关注。主要分析了女运动员"污名化"的两种表现:同性恋污名和男人婆标签。试图从父权制、女性特质的规训和体育界的"恐同"氛围等方面,对阳刚女运动员的"污名化"现象进行溯源。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罗时英 《求索》2013,(10):13-15
刻板印象即为群体形象,是指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特质、品性及行为的固定化或模式化的看法与信念,媒介话语下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即为在媒介报道或渲染下,受众对某地域经济的总体心理评价与感受。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依赖媒介呈现的信息去认知生活区域外的世界.其认知对象成了新闻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大众媒介话语下的拟态环境在构建社会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本研究以两大大众媒介对温州的经济报道为样本,分析大众媒介话语权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构建过程与话语机制.提出了构建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媒介话语的应然向径与政策导向,认为要增强消费者对某区域产品与服务的社会认同.业界与地方政府应积极创设条件,强化区域产业集群的政府呵护与资源打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解构传统权威、建立新权威,这是塑造区域经济正面刻板印象的重要器法。  相似文献   

14.
论女性领导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对女性参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晓红 《求索》2007,(8):57-60
在当下的媒介文化传播中,媒介对女性形象表现刻板化,尤其是对女性领导形象塑造存在着种种偏差。且明显呈现出性别歧视倾向。这种形象宣传,潜在影响了女性参政的自我认知,亦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女性参政的正确认知和评价。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和对策,促使现代传媒在为女性参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妇女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八年抗战期间出现了大量宣传抗日、动员民众的抗战宣传画,其中的女性形象尚未被学界系统关注。文章将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放至抗战的时代背景中,还原了一批基于真实境遇的"受难"的女性形象与动员宣传下"投身抗战"的女性形象,并结合"多模态话语"理论对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在表现受难、动员男性时,强调女性生理性别特质;在鼓励女性投身抗战时,淡化女性生理性别色彩;以女性为受众时,用中景构图和生活场景切入。总体而言,抗战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抗战宣传动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战时女性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文化方法研究刻板形象,使得人们认识到媒体在制造和传播特定的刻板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与其他文化相关问题,很少人会认为它们的社会建构是完全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活跃于全球信息潮的人们,直接或是间接接触到很多由媒体带来的有关其他文化成员的讯息。通过媒体获得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识,不仅来得容易,而且往往有现成的总结、归类。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说,跨文化传播中有关其他文化的社会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没有被接受者亲身证实的信息构建出来的,而这种信息主要的提供者就是媒体。媒体中出现的关于其他文化的信息被文化内成员,即"我们",分享,构成对文化外部成员,即"他们"的认知。而西方媒体就是通过塑造刻板"他者"以确立西方的权力,或是以完善西方社会"乌托邦"想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发现农村依然存在重男轻女、两性间隔膜和性别刻板印象等落后性别文化.同时,先进的性别文化也在潜滋明长,如:智能化时代和男女平权制度正在改变重男轻女的物质和制度基础;男女平权的政策导向为改变重男轻女提供了好的外环境;现实中农村女性作用的凸显为改变重男轻女提供了好的内环境;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玩具在儿童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但这是一个未得到足够关注的领域。研究聚焦于乐高积木展开个案分析。选择乐高,是基于这一品牌的世界性影响、品牌产地丹麦对性别平等的一贯重视以及积木性别化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乐高积木是一个性别隔离鲜明的世界。在乐高建构的边缘化的女孩世界中,女性空间偏向于私人消费领域,女性的身体意象呈现出刻板的性别气质,女性也更多地被赋予传统性别角色。要消解玩具世界的性别主义,需要提高社会的性别意识,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更为有效,并且需要以积极的本土行动来取代对"搭便车"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郑坚 《求索》2006,(12)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新女性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由性别、知识、时代、革命、欲望等因素共同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女性形象谱系,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形象与现代性关系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