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西方围绕物质生产,创造了系统的、丰富多彩的企业管理和社会微观系统的科学管理体系,而在中国,古代法治、德治与无为之治围绕民族统一与文明演化,则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丰富的国家管理及社会宏观管理体系。在古代的治国之道中,蕴藏着可供现代管理借鉴的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祖坟的内涵非常丰富,同传统中国人的孝义观念、风水观念、祖产观念和宗法观念密切关联.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家伦理传统也随即让位于西方的近代文明,然而传统文化观念并未完全断裂,祖坟观念依然遗存于民众的观念世界.河南周口地区的“平坟事件”所折射的文化逻辑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正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努力挖掘优秀的文化传统,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马丘 《理论月刊》2012,(8):153-156
现代性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冲击,有其一定的普世价值,但因受到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性在中国演变和发展,并没有一味地遵循世界现代性的普遍规律,而是保持了自身的发展逻辑,西方现代性的基石是个人与权利的确认,而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民族生存与民众富强的宏大叙事中开启的,它的构建呈现出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起点、路径和进程。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表现出"中国现代性自觉",它是以民生为始基并烙有中国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印记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4.
王浩翰 《传承》2011,(20):72-73,88
民族主义是伴随西欧构建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产物,但对于近代中国来讲,却是在西方列强欺侮侵略的民族危难与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特质。其中,禀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文化性亦可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 十五世纪在西欧各国开始的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运动,携带着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武器,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向着古老的东方世界猛袭。西方文化的外在冲击和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象两只强有力的巨手,将中国和俄国推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的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42%,中国的近代工业至解放前夕也已达到占国民经济的10%的水平。与两国的经济近代化运动相伴而行的近代化观念变革,也都经历了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6.
蒋廷黻主张实行耕者有其地,一是为了恢复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存境遇;再则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可以如同中国共产党那样,通过土地改革集聚起蕴藏在民众身上的力量,纾解国难。蒋廷黻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农民——也即人民力量的强大,因此将土地、农民与国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土地所有权思想。  相似文献   

7.
占茂华 《求索》2008,(1):153-155
自然法是西方法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法哲学概念。自然法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历经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法观念与理性精神始终密不可分:理性精神是自然法的基石,是自然法观念变化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自然法观念所具有的理性精神也因此成为西方法治思想形成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占茂华 《求索》2010,(10):154-156
自然法是西方法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法哲学概念。自然法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历经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法观念与理性精神始终密不可分:理性精神是自然法的基石,是自然法观念变化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自然法观念所具有的理性精神也因此成为西方法治思想形成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简姿亚  邵华 《求索》2012,(12):60-61,157
对于日益细化和深入的中国社会研究而言,民间社会中日常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实践等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地处中国内陆,开发较晚,且是一个多民族、多移民的省份,其民间文化观念便形成了极端保守、排外,坚守程朱理学信条,讲气节血性、团结强悍刚烈的民风以及崇拜鬼神等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对晚清湖南社会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真理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生存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理虽不构成基本哲学范畴,但却是历代哲人探索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哲学的真理观念不是以其概念的形式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讲"道"和讲"理"呈现的。在内涵上,它表现为在真知意义上对常规之知的否认和对"道"及"理"的体认和领悟。从宽泛意义上说,真理这一内涵虽然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内涵不同,但却与西方早期哲学中真理内涵在认识层面上很接近。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理观念内涵及其逻辑演变,有助于彰显中国哲学真理观念的独特本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激发起对民族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忧虑,一部分知识精英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出路与民族命运。自此以后,通过与西方民族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有了巨大飞跃,开始将自身从"帝国"或"天下"的思维模式中逐渐想象和改造成为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由此而发轫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的族类思想和"天下"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战争成为促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公民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背景下,发源于西方的公民观念及制度,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转化,并服务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从公民观念、公民身份制度两个层面来探查近代中国公民身份的变迁,以此了解中国特殊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西方公民概念不同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运用公民身份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邹百青 《群众》2012,(4):29-3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无锡环城古运河风貌带项目综合整治过程中,承建公司着眼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文化觉醒、转型发展和文化自觉,对先进文化如何与民众福祉连结起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层...  相似文献   

14.
徐坤 《求索》2022,(1):40-4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朝圣观念的重要来源是《圣经》中原罪的观念与赎罪的教义。罪与赎罪的观念主宰着西欧民众的精神生活,并成为宗教朝圣活动的核心价值与基础理论。朝圣理论经过教父哲学家和教会教义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成为西欧社会各阶层信仰的观念之一,也为稳固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的西欧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志国 《求索》2013,(7):67-69
抵制洋货运动是近代中国大规模民众运动的一种具体形式。从这样的社会背景来看,抵制洋货运动兴起条件与原因的探讨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规模民众运动兴起的一般条件与社会基础,二是选择抵制洋货运动方式的具体条件与原因。通过分层探讨,既使抵制洋货运动发生的条件与原因层次化、明晰化,使抵制洋货运动的性质与面相更丰富,又有助于研究其他形式的民众运动,深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林译小说成为近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透过他所译的大量的外国言情小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所独有的女性观念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尊重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的自主意识,肯定女性有爱与被爱的权利,赞美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女性观念既是林纾主观意识的产物,也是近代社会的客观必然;它别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所固有的忽略女性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女性观,又不完全是西方式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经典作家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与规律而创获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而成功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富民之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域对中国道路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阐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和顺利前行,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变革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社会有机体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创造发挥;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整体合力形成是内部结构和构成要素的有效运行;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稳步推进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瞻性研判,必将为中国道路的继续前行提供坚实的哲学依据、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与“问题意识”的双重观照之下,可以看出,近代以降,中国道教界既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也缺乏一种在社会历史语境产生剧烈变迁情境下之变革自身以与时俱进的理念。一种宗教在社会中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基础,便在于它与社会广大民众的多元互动。在经历了社会时代剧烈变迁的今天,中国道教如果要不被继续边缘化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反省自身、反省传统的问题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观念,积极建构起一种与当代社会/人间互动的普世化模型,通过自我颠覆与重构,脱胎换骨地走出传统、走进现代、走向未来。这是中国道教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