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 ,是俄罗斯外交思想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随着“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进即已展开 ,并且成为苏联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反思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续进行着。如果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主要是为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提供理论依据的话 ,那么 ,到这一时期 ,这种反思又构成为俄罗斯外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2.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俄罗斯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其联邦制度始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从1922年苏联成立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是其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时期;第三阶段,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今,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重新确立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4.
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最早由在西方的乌克兰流亡者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个问题在乌克兰被公开提出。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学界以及政界就因饥荒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饥荒应负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争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对俄罗斯现代化和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造诣颇深 ,2 0 0 4年 1 1月 2 4日他在我院做了探讨苏联解体原因的专题报告。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渊博的历史知识及其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引起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院士先生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于苏联解体问题的几种主流观点 :一些人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革命 ,苏联国内各民族之间存在的积怨以及民族冲突是引发其解体的主要原因 ;另一些人认为苏联解体前国内出现的某些具体事件是导致解体的原因 ;还有人认为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于年代尚近的历史时期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非客观因素。戈尔巴乔夫时期以令人欢欣鼓舞的改革新思维开始,以改革的破坏性结果而告终:苏联国家解体,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主义体制崩溃。对于戈尔巴乔夫其人、其改革及其整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极端对立。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研究,资料方面极为丰富,研究深度稍显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各类不同观点的概括,尽量客观地叙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2006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谭索的新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该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戈尔巴乔夫六年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对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因素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论述与分析,对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做出了理论性的总结。现在学界一般都称“苏联解体”,该书认为,苏联不仅仅是解体,而是毁灭。在俄罗斯,不仅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已被摧毁,而且连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苏维埃”这个革命政权的名称也于1993年10月被叶利钦的坦克、大炮所粉碎。所以,使用“苏联的毁灭”这一词…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带有路径依赖性质,俄罗斯体制转型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从新经济政策转向计划体制,又试图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转型的效果都不好,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从戈尔巴乔夫后期开始推行激进的转轨,最终导致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但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俄罗斯转型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标志,建国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十多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东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且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对外关系上的霸权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联邦制不适合国情及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施压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苏联领导层决策不当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了谭索先生的大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以下简称<毁灭>),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隔不到3年,该出版社又推出了谭索的新作<叶利钦的西化改革与俄罗斯的社会灾难>(以下简称<灾难>).两本书,对苏联解体前后两个重要历史人物--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称之为姊妹篇.本文拟将两本书放在一起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1.
In 1982, claims were made that the Swedish diplomat, Raoul Wallenberg, when preparing in mid-January 1945 for his trip to Soviet military headquarter in Debrecen, north of Budapest, concealed large amounts of valuables—gold and jewellery—in his car. Moreover, the argument exists that Russian discovery of these valuabl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both Swedish and Soviet handling of his case. Recently re-surfacing in a biography of Wallenberg, this claim is incorrect. The testimonies referred to in its support are fraught with serious weaknesses and, the causal chain allegedly set off about finding the valuables is not verifiable. This analysis argues that the study of the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Wallenberg case could benefit significantly by taking some basic insights from the field of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2.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成书于明治八年(1875),该书言简意赅,极具包容性和思想张力,被视为了解日本近代文化必读的经典。日本学界百余年间见仁见智的评价、研究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谱系。综述学界的百年阅读史,探寻争论焦点背后潜藏的种种隐喻,可为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志强博士的新作《李鸿章与越南问题(1881~1886)》选题新颖、视角独特;资料丰富翔实、多国多语种史料交叉分析;观点独到而可信。虽然在近代中越关系史的架构、概念及史料分析方面存在不足,但仍不失为近代中越关系史研究值得关注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14.
也谈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教科书》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 ,它既是日本右翼猖獗的表现 ,又有其“群众基础”和官方的默许 ,同时还有许多日本大企业、大财团的财力支持。所以 ,《新历史教科书》的出笼 ,从日本国内的形势看 ,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全书都充满着“皇国史观” ,其字里行间都在进行“日本从未进行过侵略战争”的诡辩与否定。因此 ,决不是修改几处就能解决问题的。一言以蔽之 ,《新历史教科书》给已经出现了问题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其极坏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印关系:一种新类型国际关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的十月革命、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以及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世界现代史上三个重要的历史性时点。由此,它们把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分别可称为:冷战前期、冷战中期和冷战后期。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印关系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史》(以下简称《交流史》)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王介南教授继《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1998年)、《中缅友好两千年》(2000年)问世后,于2004年3月推出的又一部新的宏篇巨著。王介南教授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执教的40余年中,先后撰写了近百篇有关东南亚各领域的学术论文或散记。现已精选汇编成《东南亚与中外文化交流论集》,将于不久付梓问世。上述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苏联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政治大清洗”是苏联难以愈合的创伤。“个人崇拜”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而斯大林则把“个人崇拜”变成了苏联社会的主轴。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俄乌关系史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在《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及其影响、俄罗斯帝国版图内的乌克兰、乌克兰分离主义运动、乌克兰大饥荒、二战中的乌克兰、乌克兰独立等方面。由于从不同视角解读俄乌关系史,加之有些历史问题被人为政治化,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是一部从社会学的视角和路经来探索美国华人社会的具有创新性的力作,这种研究视角的创新具有重大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价值,对于进一步了解美国华人社会和华人人口的历史与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有3个特点:一是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二是探讨亚裔社会和族裔群体;三是观点新颖,论证缜密。我们评介周敏教授的大作,是希望我国华侨华人学界能够拓展理论视野,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多层面、多角度、多向度、多维度去探索,从而使我国华侨华人学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22年7月的南森—苏俄遣返计划,少量俄国难民在国际联盟难民机构监督下从保加利亚遣返回苏俄,这是历史上以国际组织调停的形式组织难民遣返的首次尝试。各方对于难民遣返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遣返性质及难民回国后的安全等问题的争论贯穿遣返计划始终。由于政治因素对难民问题的干扰,南森—苏俄遣返计划以失败告终。它对后来处理难民问题的国际组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