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的重罪,近年来呈高发的态势。司法实践中,鉴于该类案件的特点,证明投毒犯罪的直接证据极少,从证据充分性上审查认定该类犯罪难度较大。有些案件只能从情理与迹象上去分析判断,因此,分析研究该类犯罪具有一定的实  相似文献   

2.
贪污犯罪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腐败现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使得贪污犯罪有了更复杂的变化,犯罪手段具有高智能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而且此类案件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较强,这就给这类案件的证据收集带来更多的困难。本文笔者试从贪污犯罪证据证明力的判断角度寻求对该类案件的证据认定,从而实现对贪污犯罪的有效正确打击。  相似文献   

3.
受贿犯罪由于它的犯罪主体、行为特点导致此类案件在侦破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侦查方法有较大不同,侦破难度也更大,案件证据的特点具有单一性、隐蔽性、证据的不稳定性,需要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全面收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通过证据的收集与运用来达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指控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司法实践中,行受贿犯罪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但查处此类犯罪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类案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证据的取得与判断上存在诸多难点。证据数量少。社会的总体道德评价对行受贿行为持否定态度,因而行受贿犯罪自然不敢堂而皇之地进行。行受贿犯罪往往仅行贿的人和受贿的人知道,连各自的至亲密友也无从知晓。这样就造成了案件中直接证据少,而且行贿的钱物也通常从隐蔽渠道获得,少有书证印证。特别是近几年来,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现金流通,加上会计监管制度松懈,对于行贿现金的支取一般没有财务账册印证,…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目标,近年来,对未成年人实施奸淫、猥亵等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影响恶劣。笔者通过对已发案件的案件类型、罪名认定和案件处理情况进行分析,从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时间、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关系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要素及特点。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证据的特殊性,应从该类案件专门办理机构建设、坚持"一站式询问"原则、强化证据初始收集、特殊案件个案参与等方面构建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的新型侦诉关系。  相似文献   

6.
证券类犯罪是修订后刑法新规定的犯罪,与其他经济犯罪案件相比,该类犯罪案件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办理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在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办理证券类犯罪案件的实践,针对侦查机关在取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公诉该类案件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就如何高效办理该类专业化案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查办贪污贿赂案件过程中存在证据难以收集和收集到的证据多具不稳定性的特点.该噗案件证据的不稳定性经常导致相关犯罪得不到惩处。通过对贪污贿赂案件种类,规律和特点的分析。从而把握该类案件的证据不稳定性,了解其成因和对策,有利于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有效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8.
贪污贿赂犯罪"零口供"的现象日益增多,检察机关在审查该类犯罪"零口供"的案件证据,应当形成一个认识:现代司法理念对定罪的证据要求是案件中所有的证据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同时把握认定涉嫌犯罪的"定罪慎重原则"和审查起诉的"证据确实充分原则";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辩解的审查分析,对证据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的审查,对证据的不一致处的细微审查和全案证据的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证据问题是诈骗案件存疑不起诉的核心原因,该类案件办理过程存在五个方面的证据问题,分别是取证不及时、取证程序不合法、非法占有目的方面证据不足、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不明确、忽视对外围证据的调取,针对以上五方面原因,可以从取证工作的时效性、合法性、全面性、以及注重审查犯罪主观方面、审查刑事违法性,厘清刑民交织界限等方面入手解决此类案件的证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贿赂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行贿手法多样、贿赂关系长期稳定,集体受贿呈上升趋势。因此。打击贿赂犯罪已成为检察机关当前的重头戏。而要顺利侦破此类案件,最主要就是在收集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上下功夫。贿赂案件的证据主要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笔者试从当前我国贿赂犯罪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贿赂案件的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在收集贿赂案件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的几点拙见,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案件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类案件在司法认定中也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如点击数问题、电子证据问题、案件管辖问题等。打击该类犯罪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如加快程序立法,加强网络监管,着力整章建制,切断收费渠道,提高打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江学 《犯罪研究》2007,(4):59-62
严重暴力犯罪通常是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犯罪。从近几年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侦监处审查逮捕的案件看,该类犯罪呈上升的趋势。在2004年的1168件批捕案件中,该类案件合计200件,占当年案件总量的17.1%。在2005年度的1334件批捕案件中,该类案件合计258件,占年度案件总量的19.3%。在2006年的1528件批捕案件中,该类案件合计405件,占年度案件总量的26.5%,从比例看已超过1/4,比重显然偏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网络赌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打击网络赌博犯罪已然成为当前司法工作的重要内容。该类犯罪具有赌博场景多样化、规避侦查方式不断升级、共同犯罪率高且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犯罪主体及资金跨地区、跨国境等特征。案件办理面临嫌疑人查明抓获难、电子证据提取难、构罪标准认定难、量刑难统一等困境。对此,检察机关应提高电子证据提取分析能力、提高司法办案人员的执法能力、完善法律法规等依据、建立公检法协作办案机制,以破解取证难题、把握办案规律、统一法律适用前提、更好形成办案合力,促进该类案件的有效办理。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领域的犯罪分工日益细化,犯罪团伙更加专业化、组织化,形成了黑灰产业链。在办理该类案件时要树立全链条追诉的意识,对是否有遗漏犯罪嫌疑人及遗漏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并加强对POS机交易记录等客观证据的调取和审查,结合涉案金融业务流程、黑灰产运作特点、可能的侦查方向等,提出有价值的引导取证意见,必要时可以开展自行侦查工作,夯实证据基础,实现对该类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刑法增设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罪名,但涉黑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审理和认定的难度相当大,因此,很有必要就涉黑犯罪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涉黑犯罪的特征分析入手,对该类案件犯罪主体的认定与罪数问题、刑法适用与审理程序问题、财产刑的适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有助于解决人民法院在审理涉黑犯罪案件中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寄递渠道的飞速发展,贩毒人员利用寄递企业的监管漏洞大肆进行毒品贩卖活动,就该类案件而言,由于没有实质上的犯罪空间、证据类型单一且无被害人的特殊性,导致案件难以彻底侦破,无法对贩毒团伙实施有效的打击。本文从本质上分析侦查经营的特征,阐述侦查经营的合理运用,对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侦查扩线具有实质意义。在运用侦查经营策略时应合理分析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犯罪模式、作案手段等案件特点,依法围绕人员经营、线索经营、证据经营、阵地经营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挖掘案件线索以实现对贩毒团伙的整体打击。  相似文献   

17.
徐向业 《法制与社会》2011,(19):267-268
贿赂案件的证据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已是普遍共识。尤其对于从事自侦案件侦查的检察人员而言,更是深有体会,经常发出"贪污案烦、贿赂案难"的感慨,贿赂案件的难主要就难在证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办案就是办证据,证据难办案件也就难办。本文中,笔者拟从贿赂案件证据的特殊性入手,对我国该类案件的查办与证明标准的适应性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政法学刊》2016,(2):61-67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犯罪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合同诈骗犯罪案件不断增加,不仅在案件数量上增多,案件的涉案金额不断加大,涉外合同诈骗案件也日益凸显。只有不断研究该类犯罪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侦查对策,包括如何分析案情,准确定性;确定方向,选择侦查途径;审慎使用侦查措施,取得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盗窃犯罪具有突出的隐蔽性特征,该类案件的发案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严重侵犯了公私财物,给国家、集体以及公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由于犯罪后果的危害性极大,人民群众对此反映非常强烈。本文指出为有效地打击和防控盗窃犯罪,在侦破盗窃犯罪案件时,侦查主体应从正确选择侦查途径入手,依法、科学地运用各种侦查措施和手段收集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20.
再生证据的概念是近年来处于职务犯罪侦查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率先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在案发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进行各种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证明犯罪情况的一切事实。随着反贪查案力度的加大,反贪查案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腐败分子的手段越来越狡猾,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反贪案件特别是贿赂案件证据上往往都是“一对一”,证据的收集与固定难度较之一般案件更大。在此情况下,再生证据由于其生成方式和切入角度的特殊性,在反贪查案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使案件常常出现“柳暗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