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2.
庄子认为,作为自然的存在者,人一出生就在现实的囚笼中挣扎,人类超越这一困境的坦途,即“物化”。“物化”的本质也就是人与物、人与道这两个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这种互动,达到“心斋”和“坐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3.
姜夔在诗学审美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他的诗风有江西派的清劲明朗和晚唐绵貌蕴藉的风神。他的诗学审美建树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倡“与古人异”,主张有所创新,建立自己的风格;强调“天籁自鸣”,崇尚自然含蓄;讲究“诗法”,主张诗要“引咏情性”;提出诗有“四种高妙”,以“自然高妙”为至境。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现代文化巨人之一的郭沫若,最先是靠诗歌闻名于世的。一提到郭沫若的伟大诗作,人们自然便会想到《女神》。从一九二一年八月《女神》的出版,到《星空》、《瓶》、《前茅》的问世,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郭沫若明确提出了“自然流露”说的主张。一九二○年,在《论诗三札》里,郭沫若提出:“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他认为诗应当象春蚕吐丝一般的自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眼睛是明亮的,能折射出生活的七色光芒;记者的眼睛是犀利的,能化平凡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平淡的生活一旦为美的眼睛所框勒,单纯便有了诗,平凡便有了美。 我赞美记者的眼睛。 记者就是凭了这双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提练生活、“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写出珠玑妙文的。 张可春具备这样一双慧眼和一颗“文心”,在  相似文献   

6.
“信仰就是对万事万物唯一性真理坚定不移的认定。”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有了一种信仰,有了一种不断探求、接近“唯一性真理”的欲望的时候,这个企业也会快乐、幸福,也会具备一种极大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培养企业的信仰呢?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认为必须做到三点:首先要尊重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思想和精神应该就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这也是企业应该依从的“法”。第二点,在信仰中寻找到一种平衡。什么叫做“和谐”?就是要平衡发展,任何事…  相似文献   

7.
汉字趣谈     
“牺牲”为什么跟“牛”有关“牺牲”是汉语中的常用词,它们的左偏旁为什么要用“牛”呢? 我国古代作祭品用的牲畜叫牺牲。作为祭品的牲畜挑选极严,一定要“毛纯体完”的牲畜才能宰杀了当祭品。“牺”就是毛色单纯不杂的牲畜,或全白色,或全黑色,不用杂色牲畜,表示祭者对天神、地神或祖宗专一纯洁的心,一点儿杂念都没有。“体完”则曰“牲”,“牲”是指四肢、头尾具备齐全的牲畜,表示祭者对敬神的完全信念,献上“整个的心”。我们在了解“牺”、“牲”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对“牺牲”一词的本义就有更确切的理解,“牺牲”就是用经过严格挑选的“毛纯体完”的牲畜作为祭品,以便充分表达祭者对敬神敬祖的一片虐诚心愿。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赋诗”。《左传》及《国语》中,有许多这类的记载。所谓“赋诗”,按郑玄的解释,“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作新篇”或“朗诵古诗”。在外交活动中,多是后者。所诵的诗,是当时广为传诵,人们所熟知的。这些诗,从《左传》、《国语》的记载看来,大都可以从今本《诗经》中找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是“逸诗”。按类别说,多为“雅”诗,而以“小雅”占多数。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长期以米,我国哲学界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就是认为孔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椎的。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集中地表现在“天道观”上。凡是主张“天”是活灵活现的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它主宰着自然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就构成了唯心主义阵营;凡是否定上帝和鬼神的存在,主张“天道自然”的,就构成了唯物主义阵营。因此,我们要把握孔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就必须剖析一下孔子的“天道观”。根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天道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人生如同他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歌、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让诗幻化成了他的精神与魂灵,完成了他的“诗化激情人生”。文章分析了形成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原因和“诗化激情人生”的李白诗歌的意象特色。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礼坏乐崩”时代并以恢复周朝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重视诗的功用价值,以“达政”为说诗的意义基点和出发点。具体的实现途径就是以“兴”为思维方式,以道德伦理、礼义为价值归向,通过“兴”将未必尽符儒家心意的诗阐释为理想化的经典,从而实现对诗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游戏三昧是佛教术语,“戏”意谓自在、无碍。“游”就是“游行”、“游化”的意思。“三昧”是指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所谓“游戏”是说得禅悟之人在世间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无拘无束。苏轼把游戏三昧用在绘画上,认为艺术的欣赏和创造也像禅师的游戏三昧一样,需要进入那种神秘的、难以言说的、生命获得绝对自由和解脱的境界。游戏三昧表现在绘画上也即“墨戏”。苏轼的游戏观更多地受到禅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虎》一诗是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杰作之一。该诗也是布莱克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同《天真之歌》中的《羔羊》一诗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诗的双连画”。这两首诗歌忠实体现了布莱克的哲学思想和创作主题。“他认为人生有两个方面,即天真与经验,……人就是从天真阶段走向经验阶段的。这两者之间有着特殊意义的循环,而且成人经历史兼有之。”在《羔羊》中,诗人歌颂自然界中的天真、淳朴、和善;而在《老虎》中,诗人向读者揭示的是神秘、暴力、恐惧。诗人在表现这个主题中显示出他的杰出诗才。他的谴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正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这三个考验总归起来就是一个考验,即生死存亡的考验。因为三者中任何一项搞不好,党都会走向自我毁灭。党出了事,中国的社会主义自然会夭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党和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孙过庭《书谱》云:“得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说明任何艺术无不胎息于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活,无不涵泳大自然的质朴生活气息。自然与艺术之间是源泉、清流关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字古篆意为一个人用手栽植树苗的形态,可见古人已明晰艺术源于劳动这一朴素的道理。著名画家黄宾虹说:“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中来”;齐璜先生也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者,乃大自然万象,包罗万有,博大精深。即以社会生活为师。  相似文献   

17.
“诗无达诂”的意思是对于诗的解释与理解不会完全准确 ,这是古诗解释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另一种解诗倾向“坐实”则是要借助于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事实等对那些在理解上有争议的诗句作出考证 ,作出更加详实、具体的解释。有的诗句“坐实”是必要的 ,但有的“坐实”则会把诗“解死” ,抹煞了诗的灵气、意境 ,使诗歌变得索然无味 ,给诗歌的鉴赏带来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仅以餐饮为例,他说到做到,鲜明凸现了他心忧天下、廉洁奉公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诗歌欣赏─—怀古诗杨志才吟咏古迹、古事的诗,通常称为“怀古诗”。怀,在这里是追思往昔的意思。诗人在前朝都城、帝王旧墟、名胜古迹之前,登临纵目,由眼前所见景物,追思往昔,畅然发思古之幽情,而将感触写进诗里,便成为“怀古诗”。“怀古诗”大多取古代一地一事...  相似文献   

20.
儒学: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精神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形态的传统知识体系 ,内藏着许多推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资源。儒学的性善论可以为慈善行为提供自然人性基础 ,它充分展现了人的慈善之举的人文内涵和内在潜质。儒学所弘扬的仁爱思想讲究亲情伦理 ,讲求“有差等的爱” ,这不如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 ,更有利于善行的生成 ,但它毕竟为慈善事业创设了血缘基础和伦理根基。儒家所推崇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实为同情之心 )是引发人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等行善举动的心理根由。而儒家的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则能够为慈善事业的勃兴提供政治保障。为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返本开新” ,从儒学传统中寻找生存智慧和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