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是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当前,农民通过“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实现了家庭收入最大化,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包括进城买房群体、半工半耕群体和中坚农民群体,他们具有流动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且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因此,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坚持和完善保护性城乡关系,继续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同时保留他们的农村退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新时代,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更加重视"调结构"问题,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等收入群体的不同发展状况,我国宜采取"精准扩中"的政策思路.在农村地区,"扩中"是首要任务,要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城镇地区,"扩中"和"调结构"应该并举.在超大城市,"调结构"是工作重点,要创造条件让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收入.新时代,应积极研究和开展中等收入群体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给低收入群体积极向上流动的良好示范,并与政府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然而由于多种不利因素如经济发展下行、收入分配改革滞后、社会风险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的影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进展缓慢,甚至有萎缩倾向。我们必须坚持促进经济增长,极大丰富社会财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经济财富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打破阶层固化,消除社会排斥,鼓励微观主体通过正向途径积极向上流动,从全局战略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和安排来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推手,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文章指出,只有正确认识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特点与社会作用、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发展趋势与扩大方略,才能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不可回避地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经济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尽快建立一个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经济是基础、政策是保障、教育是支撑。加快发展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教育,在我国尽快培育一个庞大、稳定、务实的中等收入阶层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共享发展理念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着共融性。共享发展理念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有新的意涵:"扩中"的人群覆盖面更加广泛,"扩中"的领域更加宽广,"扩中"的权责发生了变化,"扩中"是一种渐进性的常态化措施。实现"共享"发展,要制定以"提低、扩中、调高"为指向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培育;要实行政府公共调节与个人积极参与多元并举;要在"扩中"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稳中、提中"。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因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当时城镇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都不高,相互差别也不大;农村居民则普遍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劳动,因此既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也没有真正符合此概念内涵的群体。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其中,对于“中等收入者”的含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称之为“中间阶层”,更有人主张直接与国外衔接,称为“中产阶级”。下面笔者谈一下对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理解。一、关于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着手研究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建构小康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个论断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其价值在于指出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重要特征及基础。因此,这个论断在理论与实践上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有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更要建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和群体。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实现这“六个更加”关键的是扩大…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同志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靠党和政府指引方向、制定政策来推动,这是外因;而成长为中等收入者,则要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和用人单位的支持,这是内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用人单位内构建有利的微观环境,是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环节。从劳动者角度看,要成长为中等收入者,首先要按照以下共性要求来行动。第一,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11.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謇行列后,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600美元,出现了诸如: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科技创新难度增大,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象,我们同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本文总结和吸取了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系列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规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2.
苏海南 《人事天地》2016,(11):20-23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其中列一个专题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指示精神,领会'扩中'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今后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改革重点,一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二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为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不能改变;收入分配理论要有创新和突破;“扩中”和“提低”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以培育和发展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实现收入分配制的新突破;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农村现有经济形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实现以金融为重点的服务业;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政府职能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当前,收入分配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此,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预计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会有35%-40%城镇家庭中的劳动就业者步入"中等收入劳动者"群体行列。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可达到的目标,也是中等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占比的一般水平。中等收入者占主体的社会分配格局是整个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中等收入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我党第一次将“中等收入者报告,表明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产生至今仅有不到40年的历史,正处于波浪式上升阶段,在群体规模、稳定性、统一性、成熟性和影响力等方面都还远不能与西方国家成熟的中产阶层相提并论。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当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缺陷和不足简单归因于其产生时间短、发育不完全这样的历史因素,而要看到这是我国经济结构、社会体制、文化建设乃至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或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入剖析并找准这些制约  相似文献   

19.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对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第三次分配以必要的物质资源条件为前提,是社会成员按照自愿性原则对自己所有的资源、收入和财富进行的分配,是与生产密切联系的分配,是收入分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仅要以激励性制度和文化性制度发展第三次分配,而且还要将第三次分配置于整体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核心,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协调联动反促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必须警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深化体制改革之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之路,不断内化自主创新之路,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之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