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1年、1922年,陈独秀两次被捕,此事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需要加强保密和保卫工作。于是,党的工作机构进一步隐蔽化,特别是对陈独秀,决定让他单独隐蔽起来。其住址不告诉任何人,包括党中央和其家里人。平时陈独秀自己到党中央机关来办公.阅看和签发文件,他走后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这样,他就与高君曼和两个孩子——陈鹤年、陈子美隔离分居了。  相似文献   

2.
第132级台阶     
母亲去世后,在父亲执意要找这个比他大几岁的继母时,我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几年以后,父亲去世后老家就剩下继母一个人,我对她的态度就更加模棱两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师说他曾布置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可写父亲也可写母亲,结果班上40余名学生,有30多名选择写《我的母亲》。他曾问过这部分学生,回答同出一辙:对父亲不太了解。思考与讨论就此展开,它直指今日之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被动角色。  相似文献   

4.
周琼 《人民公安》2012,(1):16-17
“父亲没有完成好的一些事情,我还是要尽力帮他去做,还有就是照顾母亲。我现在一直用‘天将降大任’那段话安慰自己,管点用。”  相似文献   

5.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10,(11):46-47
<正>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一生颠沛起伏。台湾是他的初始,也是他的结束——1893年,两岁的胡适随母亲探望到台湾任职的父亲胡传,短暂两年的团聚日子,父亲教他识字、为他启蒙;1958年,胡适从美抵台,就任"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院长,4年后,心脏病猝发离世,安葬在"中研院"对面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9,(22)
<正>"我抱送老兵骨灰回大陆的行为,也正是‘迁台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更证明了两岸本属一家亲的鲜明认同,也勾勒出迁台历史的流变脉动。"——高秉涵13岁的高秉涵离家去台前,与母亲的合影。彼时他就读于山东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临行前,他跪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母亲嘱咐他,"要好好活下去,娘永远等着你回来!"  相似文献   

7.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8.
天谴     
母亲久久地看着父亲,她看见老伴头上的白发不停歇地生长,如同夏天河里的水草。母亲低下头看自己躺在脚下的儿子,他此刻就像回到了儿时,他是多么听话、多么聪明的孩子啊,那时,他只有三岁,他对帮他洗脚的母亲说:妈妈,你给我的脚洗洗脸吧。他的小脚面上粘了一点水,她说给老伴听,俩人笑啊笑啊,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乐。父亲在出事后一直处于一种亚昏迷状态,他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弹,他的呼吸微弱极了,他在母亲的掺扶下,才挪动步子,离开了儿子躺卧的地方。天终于亮了,太阳从窗玻璃透射进来,照在母亲浮肿痛苦的脸上,又照在父亲麻木平静的脸上,渐渐就照…  相似文献   

9.
输棋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因此,我们戏谑地送他雅号:常败将军。父亲并不跟我们急,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在我的眼里,父母对爱的表达,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只有他们自己懂得的意会。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式,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之后,眼睛看书、看报有些吃力,时间久了就会酸涩发胀,泪流不止。于是父亲提议下象棋,每天晚饭后对弈三盘,三局两胜,胜者可以独霸遥控器,看电视。败者去厨房洗碗擦地。  相似文献   

10.
侯松平 《黄埔》2013,(3):59-62
大好人父亲是个好人,正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叔叔讲的:"你父亲有特点,不是一般的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父亲有特点、了不起,用我母亲的话说:"你爸是个大好人,也是个死心眼的人。"父亲的"死心眼",是我母亲常讲的"笑话"。"千万不要寄皮袄!"那是1958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大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正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1.
马迎 《中国保安》2005,(22):47-49
吴永德是我父亲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8岁,是个福建人。他来北京十多年了,从一个拉货的打工仔到现在的建材公司大老板实属不易,父亲常教导我要多学学人家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出于好奇心和职业的敏感,我把吴永德放在了被访者的位置上。吴永德是个很豁达的人,他笑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打工仔啊,来北京之前也是,攒了些钱,这几年才开的公司。路要走稳,既然出来闯,就别怕苦……”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7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在家里,我和小妹妹关系最好,妹妹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母亲不让女孩子上学。我就和母亲吵,说我自己打工挣钱供妹妹上…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苏北乡村,有一个少年理发师,那就是我。我父亲是个兼职理发师,主业是磨粮(开碾米机等)、种田。我有事没事总爱鼓捣父亲做手艺的工具,三弄两弄就有了点基础和模样。先说个趣事。我弟弟小的时候特别调皮,家里只要来了理发的客人,他一定抢先坐上理发椅,要父亲先给他"理"一下。往往父亲给他围上  相似文献   

13.
父亲     
人们常用伟大来赞美母亲然而,父亲与母亲一样有着宽博的胸襟人们常用崇高来形容母爱然而,父爱与母爱同样价值千金我要袒露心扉歌唱父亲不仅为的是我们骨肉相连,父子情深我要放开歌喉礼赞父亲更因为父亲这称谓犹如日月星辰在我眼里,父亲像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的雄姿与沧海共存他支撑起家庭那片恬静的港湾他带来了生活中无尽的幸福、欢快和温馨在我眼里,父亲又像一棵无名小草他信奉,追求人生就是默默耕耘于是他为喜爱的工作毫不保留地支付年华于是他向钟爱的事业义无反顾地贡献青春在我成长的旅途上,父亲是最知心的朋友他善用生活哲理和知识…  相似文献   

14.
正与三重多位老朋友到爸爸家,为孩子庆生。"庆生"是虚,给父亲添热闹是实,他不知情,电话中与大姐戏说,"礼拜天,给小雨过生日。"朋友已经来过几回,都熟门熟路,该整理碗盘的、料理菜肴的,分头作业,完全不需要担心,倒是跟父亲要了高粱。他说,还存有好几打,要给大哥儿子喜宴用的。长辈上心的总是晚辈,而不是自己,几回家聚,念着大哥两个儿子,都近30岁了,女友还没看见一个。爸妈到台北"购屋""成家",  相似文献   

15.
父亲     
父亲樊旻在父亲告别了他从事将近40年的公安事业时,他始终未料及:他一向视作“叛徒”的儿子──我,竟决心为公安事业奉献一生,正如他20年前所期望的那样。父亲曾是一名优秀的刑警,因而他不止一次对母亲说,要有一个男孩来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当我出生时,父亲虽在...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他守护母亲做完直肠癌手术;两年后,他又背着被肺癌折磨得痛苦万分的父亲四处求医。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他要去省城参加艺术生的文化考试,母亲一大早就起来煮鸡蛋,摊煎饼,他却说想吃德克士的双层堡。父亲惶急缭乱地骑上车子,跑到离家七八里远的专卖店里给他带来了最爱的双层堡。在路上,他欣喜地望着窗外的风景,设想着未来无比精彩的大学生活。父亲就坐在他的身边,苦口婆心地叮嘱道:"别紧张,别粗心,别大意。"他不耐烦地应承着:"知道了,知道了,我又不是三四岁的小孩儿。"  相似文献   

18.
温世仁一生忙着造福人群、贡献社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反而少之又少,不过对温家来说,温世仁仍是家族中最大的支柱,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他们体认出,温世仁不但是自己的兄长,更是许多人的兄长,是自己的父亲,也是许多人的父亲。温太大吕萱(来春)更是将温世仁当作英雄崇拜了一生,相伴28年的岁月中,两人甚至只吵过一次小架。如今温世仁虽辞世,“但想到他的梦想,我常常忘了他已离我而去,仿佛他仍奔驰于某个地球角落,为当地贫穷的人许梦”。温世仁因父亲早逝,早年与母亲共同扛起家庭的负担,因此在弟弟们的心目中。“大哥不只是大哥,他还兄代父职,…  相似文献   

19.
正2月21日上午,宁明县桐棉边防派出所户口办事处,三条汉子在争执着。奇怪的是一旁的干警覃庆并未上前劝阻,反而感动不已。原来,这是陆家三兄弟在争着要把老母亲户口落到本户"尽孝"。最后,两个弟弟争不过大哥,老母亲的户口落到了大哥家里。大哥名叫陆日东,今年48岁,两个弟弟一个叫陆日波,一个叫陆日高,三兄弟都住宁明县桐棉乡板固村板固屯。他们的母亲名叫陆的水,76岁,有三儿两女。15年前父亲病故,五兄妹就协商好了赡养母亲的事:两个女儿外嫁,母亲由三兄弟负责。三  相似文献   

20.
门外的阳光下,花红柳绿;门内,破肝癌折磨了两个月,瘦得失去了人形的父亲,静静地躺在老床上。那床是他结婚时母亲的嫁妆,三十年了,依然火红火红的,像门口高挂的红辣椒。父亲昏迷的频率越来越快,唯有床头的生理盐水不紧不慢滴着,倒计着父亲的有生之日:四天、三天、两天……他就快油尽灯枯了。 父亲慢慢睁开眼睛,说话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