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元的阴谋?     
进入2002年,日元延续2000年以来持续贬值趋势,已经成为引发区域性经济利益争端的直接导火索。可能持续贬值实际上,从2000年起,日元汇率就一改1998年7月以来的升跌互见的趋势,转而呈现持续的贬值趋势;到2001年年底,日元贬值进一步加速,面对日元对美元汇  相似文献   

2.
蔡定创 《南风窗》2008,(3):61-63
当今的中国经济现实是,在和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人民币保持低价格的制度下,只要美元贬值,中国就会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3.
金融家们一定没有想到,他们创设的意在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却在制造着更大的风险。国际炒家挟带庞大资金,叱咤风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攻城掠地,演绎着现代化的战争。 1992年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1994年墨西哥比索贬值引发金融危机,1997年由泰铢开始,东南亚货币被轮番狙击,酿成至今阴霾不散的亚洲金融风暴,都是国际炒家精心策划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媒体     
《南风窗》2010,(21):9-9
<正>1人民币汇率之争【美】《时代》10月4日最近,中美再次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争论不休。美国方面认为,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不公正的竞争优势,而这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在一片悲观气氛之下,众议院通过议案,要求政府对那些人为压低汇率的国家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今年6月,中国停止了实行两年的人民币汇率和美元绑定的政策。自那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只升  相似文献   

5.
郑琛  陈倩 《工会博览》2010,(2):90-90
美国为了缓解其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采取的是美元贬值的措施。美元跌势从2002年开始,作为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种货币,美元持续贬值,对其他国家经济的损害和打击不容小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受其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美元贬值造成中国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国家财富流失、房地产及股市泡沫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列举了美元贬值对中国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简要阐述了中国面对这场货币之战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货币政策与美元霸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8月14日《亚洲时报》刊登了美国学者亨利·刘题为《美国选择性的强势美元政策》的文章。该文回顾了90年代初以来美国实行强势美元政策的情况,分析了这一政策走入危机并开始采用弱势美元政策的原因,并指出,美元贬值是有选择性的,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而对亚洲等出口国仍维持强势,而且美元不可能大幅贬值,这是美国维持美元霸权从而维持资金和廉价商品流入美国所必需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金融风暴之成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爆发以来,严重程度与波及之广远远超过各界预测。先是发生于泰国,随即迅速扩展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甚至新加坡、香港、台湾都受波及,并且在韩国造成严重后续震荡,日本金融圈也出现倒风。东南亚各国货币严重的汇率贬值,形成恶性循环、股市重挫、外  相似文献   

8.
一直实行外汇管制制度的中国,1992年底却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汇率风波”。短短两个月内人民币兑外汇的调剂价格和黑市价格均大幅下泻,人民币平均贬值约40%。今年6月1日,国家放开两个月前才实施的人民币兑外汇调剂“限价”,人民币汇率风云再起,调剂价及黑市价均再度急剧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调剂价跌破10元大关,华东部分地区接近1:11。直至今年7月,国家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人民币才止跌回升。人民币贬值,原因多多。长期以来,人民币币值常以行政手  相似文献   

9.
始于泰铢贬值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先后蔓延到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给亚洲经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最近已开始复苏.但是,作为导致各国危机的原因之一,软弱的以银行为基础的深受政府影响的金融系统却几乎一成不变地保留了下来。本文试通过考察这种受管制的金融系统来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并尝试为经济复苏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方冶 《当代世界》2008,(10):23-25
2008年9月9日,泰国宪法法院宣布,沙玛·顺通卫在总理任职期间,四次主持电视烹饪节目,并收取报酬8万泰铢(约合2300美元),违反宪法第267条款,立即剥夺总理职务。随后,经过一周的内部协商,以人民力量党为首的执政联盟于9月16日提名颂猜·翁沙瓦参选总理职位。9月17日的众议院表决中,人民力量党副主席颂猜以298票对163票压倒反对派候选人——民主党主席阿披实·维乍集瓦,成为泰国第26位总理。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06,(17)
如果说某一天,当欧元兑换美元、日元或者瑞士法郎汇率上浮0.2%,抑或隔天又下跌0.2%,没有人会注意。但是如此的波动出现在人民币兑换美元估值上则很少不为人所知。今年8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下跌0.28%,这是自2005年7月份中国汇率改革以来的当日最大跌幅。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月19日,泰国遭遇“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军方出动装甲车驱散示威人群,红衫军领导人随即宣布自首。泰国这场旷日持久的示威行动终于在付出血的代价后宣告结束。示威共造成至少75人死亡,1800人受伤,示威还对泰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泰国旅游业损失惨重.股市大跌.全国经济面临衰退危险。  相似文献   

13.
前年,正当中英两国谈判香港回归问题的时候,香港某些人,抽调资金,抛售港元、造谣惑众,引起港币对外汇率一跌再跌,一美元兑换港币达八元、九元,甚至超过十元。在这汇率“冲击波”的影响下,不仅影响香港的对外贸易,而且严重地扰乱了金融市场,出现了某些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甚至发生银行倒闭等恶性事件,搞得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由港府出面干预,硬性规定港币与美元汇率为一美元兑换七元八角港元之后,才平息了事态。可见汇率风波对经济和市场的破坏性和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3月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0394∶1,这是继前一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次突破8.04∶1后又一高价。与2006年年初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今年以来的37个交易日中已升值308个基点;而在去年7月启动汇率改革后的5个多月里,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才398个基点。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新近公布了《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称美国的贸易逆差再创新高,其中对华贸易逆差超过了20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将继续保持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他们一直认为造成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人为因素压低人民币与美…  相似文献   

15.
截止到2006年7月20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平稳运行一周年.一年前,中国以回归管理浮动的方式,正式拉开了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化改革的序幕.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要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只要是不对称依赖,就不可能有平等互利.多年来,美国可以用美元换取中国真实的资源、商品与服务,而中国拿到这些绿色纸张或电子符号,却不能购买美国真实资产而只能购买美元证券、国债以支持美国经济,在美元贬值与通货膨胀中,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缩水(有一种说法,2011年至少缩水400亿美元),这是平等互利?美国动辄以国内法对中国制造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实施"特别保护",这也是平等互利?福特、沃尔玛、高盛等美资企业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市场,而中海油、华为、大公等中资企业被美国长期拒之门外,这还是平等互利吗?不要再用这种"鸵鸟式思维"来自欺欺人了!  相似文献   

17.
王军 《国际展望》2010,(3):79-85
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后体现的是大国的博弈、美元与欧元的较量,欧元区不会解体,欧元贬值无法避免,但不会演变成又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间接和有限的,但对中国来说还是一次重要的警示。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更加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和防范地方政府风险,警惕美国借助"低利率强汇率"策略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谨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货币合作,严密监控、疏堵结合、防范国际热钱对我国的潜在冲击。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25)
正我们的外汇市场改革应该有自身的节奏,不应该受到外部的过度压力。央行在汇率引导上相对游刃有余。当然,核心的矛盾还没有消除,就是货币政策独立性跟汇率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去年的会议着重强调国企、财税、金融、社保四大领域的改革,在"宏观政策要稳"政策支柱中,首次提出了"完善汇率形成机制"。2015年,央行调整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实现了人民币一次性小幅贬值。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篮子后,决策层更持续释出人民币汇率要更加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19.
胡翾 《南风窗》2016,(5):25-27
正如果人民币采取贬值,势必会招致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同时加大中国减少出口依赖的经济再平衡的难度。如果不贬值,加大货币投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会成为人民币汇率的最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4日澳大利亚http://wwwwsws.org网站刊登了亚历克斯·雷夫伯瑞题为《华盛顿扬言压低美元,美欧关系急剧紧张》的文章,认为美国政府近来采取的美元贬值政策导致欧洲经济竞争力受损,并可能导致美欧像大萧条时期一样进一步互相竞争性地贬值货币,从而使世界经济进一步萧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