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的伊氏锥虫病,常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虫体在血液中出没无常。由于用血液涂片检查诊断是很局限的,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最敏感和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法。过去对伊氏锥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仅以补体结合反应来衡量,而该法仅适用于感染后期,且操作复杂,滴度较低,达不到早期诊断的目的。Gill(1964、1965)用被动血凝对实验感染锥虫的家兔做了实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伊氏锥虫病流行 极广,达二十多个省区,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伊氏锥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从而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困难(沈杰等,1991;方元等,1992),急待高效新药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成功地合成、筛选了一种抗锥虫新药——雄46(T46)。确定伊氏锥虫对其的药敏性,为锥46的临床应用奠定合理的用药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通过体内(小鼠治疗)和体外(人工培养)的方法检测了伊氏锥虫布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对锥46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应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制的锥—蛭(伊氏锥虫、肝片吸虫)双联诊断液,用干血纸间接血凝试验检查牛伊氏锥虫病和肝片吸虫病,与单项诊断液间接血凝试验相比,可减少工作量,节省诊断液,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检出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疫苗对家兔的免疫反应杨发青孙恩贵王祥生刘俊华(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在我国华中、华南、西北17个省(区)的牛、马、骆驼等家畜中都有发生,对畜牧业危害严重。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迄今尚无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前文(中国兽医科技,11,38~40,1987)报道,伊氏锥虫毛细管集虫直接镜检法(下简称集虫法)简便、快速、检出率高,既可用于临床诊断,又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该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牛伊氏锥虫病的普查,进一步考核和证实了其实用价值,并对镜检方法作了改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早在1941年,印度的Kuppaswamy就通过研究认为山羊与牛都可以看作是伊氏锥虫的保虫宿主。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来检测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山羊血液中抗体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山羊感染伊氏锥虫的血清学诊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间接血凝诊断耕牛伊氏锥虫病是目前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但在大规模普查时,面广量大,如何提高检验速度,在短时间内达到目的,实为急待解决的问题。1982年秋及1983年春我们用血纸法对市郊三个公社700余头耕牛作了伊氏锥虫病普查,情况简述如下: 血纸制法 将普通滤纸裁成长12厘米、宽2.5厘米的纸条,用三棱针刺破牛耳静脉采血,将纸条一端浸润血液约3厘米,另一端在浸血前写明畜主姓名和牛的特征,以便查对。待血纸晾干后装入纸袋中备检。一个纸袋中可装一百多个样品。  相似文献   

8.
骆驼伊氏锥虫在液氮中(-196℃)超低温冷冻保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伊氏锥虫通过实验动物(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狗等)继代保虫,病原性有逐渐表现增强或减弱的趋向(郑策平:家畜锥虫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年)。根据我们连续通过小白鼠继代10个月的观察,觉得毒力略有增强。为了避免长期连续传代使虫体毒力发生变异,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根据冷冻保存不会导致遗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伊氏锥虫液氮内的冷冻保存试验。  相似文献   

9.
华南虎伊氏锥虫病病例报道极少 ,在我国仅见于南方少数动物园报道的病例。 1999年 10月 ,本园 10岁龄雌性华南虎发生伊氏锥虫病 ,发病后即对病虎血常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 ,同时镜检发现伊氏锥虫虫体。1 发病情况该虎 1990年出生 ,国际系谱号 2 16 ;1999年 10月 30日发病 ,当日即送到本院治疗。病虎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两眼无光、呆立或伏卧 ,驱赶走动全身肌肉震颤 ,可视粘膜苍白 ,眼角膜混浊 ,结膜有出血斑 ;出现怕冷、流涕等感冒症状 ;病虎胸前、腹部、四肢和尾部出现水肿、淤血和溃烂 ;被毛无光泽 ,且易脱落 ;病虎头不停转向右侧 ,出现…  相似文献   

10.
抗不同株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谢超孙恩贵刘俊华王祥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内容,但因为锥虫存在抗原变异现象,并对宿主造成免疫抑制,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  相似文献   

11.
Trypaidium是法国罗纳梅里厄公司研究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物,据报道欧、亚、非洲许多国家已用于治疗牛、骆驼、羊伊氏锥虫病,疗效甚佳。为考察该药对马伊氏锥虫病的疗效,特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马12匹,系湖北省钟祥县柴胡区当地品种,体重184~317kg,伊氏锥虫血清学检查阴性,未用过任何抗锥虫药物。购回后用左旋味唑驱虫,观察1周皮下接种京山县畜  相似文献   

12.
在所有养骆驼的国家,锥虫感染都引起严重的发病率(达30%)和死亡率(约3%),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拉病,即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感染。这是Evans氏于1880年在印度首先发现和研究的。在非洲,Cazalbou氏早在1896年也曾在马里的Timbuktu地方研究过此病。在苏联,由柯雅二氏锥虫T.ninae kohl—yakimov)在双峰驼所致的锥虫病称作“Su—auru”,这是一个哈萨克名称,意思是“来源于水的疾病”。锥虫病是乍得的骆驼  相似文献   

13.
Trypamidium是法国罗纳梅里厄研究所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物,据资料报道:在苏联(1974~1975年),用于对苏拉明已产生抗药性的骆驼和羊的锥虫病非常有效;在委内瑞拉(1976~1978年),用0.5~1.0mg/kg体重对牛的伊氏锥虫有效,保护期为三个星期;1977年在埃塞俄比亚,1979年在埃及,1984至1985年在肯尼亚,对非洲羊、骆驼伊氏锥虫有效,用量0.75mg/kg体重,保护期60~90天;1980~1981年在越南对牛的伊氏锥虫病也非常有效,保护期较长,用量为1.0mg/kg。为考核Trypamidium对我国耕牛伊氏锥虫疗效,而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免疫抗原差异性试验1)周金林沈杰王云飞周勇志石滨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伊氏锥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众多虫株,在进行免疫诊断时,用某株锥虫制成的抗原对其他株锥虫病的特异性不相同。王祥生等(1988)...  相似文献   

15.
有关伊氏锥虫侵袭水牛引起的临床症状及对其的防治方法,已有不少报道,而关于本病原的活力和分裂情况研究的资料却甚少。我们对自然感染水牛和人工感染小白鼠的血片直接镜检,观察了伊氏锥虫活力与分裂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动物:阳性水牛20头,均来自本县锥虫病疫区,其中车逻乡光明村11头,上庄村9头,对这些水牛耳静脉采血涂片直接镜检,发现每视野有伊氏锥虫3~10条;小白鼠30只,由南京小动物饲养场购入,每只腹腔注入阳性耕牛全血0.5毫升,作观察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诊断牛伊氏锥虫病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报道(1983)。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实验诊断,认为血凝试验是一种灵敏度高、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法,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我县是牛伊氏锥虫病的重流行区,自1969年以来,先后应用补体结合反应、血片镜检、集虫、乳胶凝集等诊断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因有各自的弊病,而没能扩大应用。1983年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帮助指导下,开展了血凝诊断牛伊氏锥虫病的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17.
由于锥虫出现在病畜血液中常无一定,特别是慢性病例或水、黄牛锥虫病更是如此。因此,单从临床诊断和涂片显微镜检查,往往得不到确诊而漏治造成死亡,或为保虫宿主,为传播疫源。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锥虫病的老疫区。据资料记载,家畜锥虫病早在1882年即由国外传入省内,且感染严重,损失极大。建国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减少。然而病原和传播条件仍然存在,各  相似文献   

18.
家畜伊氏锥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在湖北省相当严重。1973年宜城等6个县锥虫病大爆发,患病牛、马达8241头,死亡5288头,经济损失约211万元。为控制本病流行,除用药物治疗外,并以免疫方面进行了研究。1975年Fregene等以~(137)CS照射布氏锥虫与冈保锥虫,布氏锥虫照射剂量为4.60±0.12仟拉得,冈保锥虫为2.9仟拉得,10~20天以后以10~4同源虫株攻击,前者保护存活为74.3%,后者为31.7%。但伊氏锥虫免疫效果如何,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锥虫免疫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苗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相关性刘俊华欧永春1)曹生福2)(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锥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机理是国内外兽医界和医学界正在探讨和急待解决的难题,由于锥虫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和免疫抑制,使这项工作遇到了很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5株伊氏锥虫的5种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5株伊氏锥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L-苹果酸辅酶Ⅱ氧化还原酶(M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已糖激酶(HK)。5株伊氏锥虫的MDHME同工酶谱均相同,而G6PD、GPI和HK的同工酶谱显示出差别。分析表明,尽管某些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水平分析,这些伊氏锥虫同工酶谱仍具有较高的相同性,属同源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