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3~1986年笔者在参与林麝东移海岛驯养试验中,遇到因卡氏肺尾线虫、心丝虫、舌形虫若虫、细颈囊尾蚴和硬蜱严重侵袭病死林麝1例。该林麝是1984年11月从四川阿坝州理县引进,圈养在舟山市定海区摘箬山岛,1985年2月死于舍外。外观毛色枯燥,瘦弱,鼻嘴干燥,无分泌物。在背、腹体表发现19只硬蜱,含饱食雌虫及雄虫,经鉴定为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剖检变化 ①腹壁皮下已腐败具恶臭。在大网膜上及横膈膜与肝粘连处分别有4个及11个蚕豆大小的细颈囊尾蚴。大小肠因腹膜纤维素渗出性炎症而粘连成团块,并与右侧腹膜粘连而难以剥离,腹膜粗糙。瘤胃内容物较充盈。②胸腔内有少量红色胸水,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有脓性分泌物,两肺隔叶呈肉样变。左肺膈叶后缘有一个10×5mm的白色钙化块,在左肺尖叶与膈叶交界处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锯齿舌形虫(Linguatld serrata Frohlich,1789)或称犬舌形虫,同物异名叶状舌形虫(L.rhinaria)。成虫寄生于狗和其他犬科动物的鼻腔或前额窦内,幼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常见于食草家畜的内脏器官,成虫和幼虫均可寄生于人体,在我国Faust,E.C.(1927)报告自北京一只家兔的肺内检出若虫为首次最早记录,著者在研究贵州家畜的寄生虫工作中,曾自牛羊的淋巴组织内检获若虫,并对其虫体  相似文献   

3.
1984年秋,我们在顺义县进行畜离寄生虫调查时,在一成年山羊小肠中发现一种乳白色能蠕动的小型虫体,共收集到78条,经鉴定为舌形虫若虫。 新鲜若虫乳白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腹面扁平,背面稍隆起,舌状,前端宽,向后逐渐变窄。虫体长3.94~5.74mm,头端最宽处为0.91~1.1mm,尾端宽0.1~0.14mm。体表有明显的环纹86~97条,每条环纹的后缘密生一排向后的小刺。虫体头端腹面正中有一呈椭圆形的口孔,其大小为0.12~0.13×0.21~0.22mm。口孔两侧有两对呈棕黄色、猫爪状的角质小钩,小钩可上下不同步地翻动。虫体中央纵轴贯穿一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卢氏县为午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的混合感染地区。将该地区自然感染的微小牛蜱的饱血雌虫置28℃产卵和孵育,然后分别用其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牛,结果证明微小牛蜱能经卵传递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幼虫不仅能传播牛巴贝西虫,同时也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若虫和成虫只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对午巴贝西虫不再具有传播能力。用若虫感染除蜱牛分离出1株纯双芽巴贝西虫。  相似文献   

5.
将实验室培养的小亚璃眼蜱 (Hyalommaanatolicumanatolicum )和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清洁幼虫和若虫饲喂于感染环形泰勒虫的牛体 ,收集饱血幼虫和若虫 ,用所孵化的若虫和成虫感染试验牛。结果显示 ,小亚璃眼蜱幼虫、若虫阶段感染 ,所发育之若虫、成虫均可传播环形泰勒虫 ;而亚洲璃眼蜱各阶段的传播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首次在我国发现和分离出一株牛的大巴贝西虫并确定了其媒介蜱为长角血蜱。1988年4月,从河南省卢氏县同一群黄牛体上采集到长角血蜱饱血雌虫4只和微小牛蜱饱血雌虫16只,然后分别用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小牛。结果证明长角血蜱饱血雌虫能经卵传递大巴贝西虫,第二代幼虫对牛具有感染力,若虫和成虫不能感染。微小牛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各期都不能传播这种巴贝西 虫。长角血蜱幼虫感染的小牛,红细胞内的虫体稍小于双芽巴贝西虫,大于牛巴贝西虫,双梨子形虫体较宽,其量度为3.1~3.7×1.5~2.3μm,长宽指数为1.87。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林麝粪样中的类圆属线虫的虫卵进行虫种鉴定,提取了四川和陕西地区林麝粪样中类圆属线虫的虫卵DNA,采用PCR技术扩增18S r RN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片段大小均为362 bp,21个来自林麝粪样中的类圆属线虫虫卵样品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经序列BLAST比对,与Gen Bank中的多株乳突类圆线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8.5%~100%。本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圈养林麝体内的类圆属线虫均为乳突类圆线虫。  相似文献   

8.
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甘肃省永靖县的麻点璃眼蜱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试验羊体内未发现羊泰勒虫;用其饱血雌虫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感染羊,收集饱血若虫,再用其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被叮咬羊体内也未查出羊泰勒虫,证明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张家川和永靖县的青海血蜱经人工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自然感染羊,收集饱血幼虫蜕皮后,用其若虫叮咬健康羊,40 d后在被叮咬羊血片中发现羊泰勒虫,但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羊体的青海血蜱成虫、若虫、幼虫同时叮咬健康羊,18 d时在试验羊体内发现羊泰勒虫,试验羊表现贫血、黄疸、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出现心包积液,肝、脾、肾肿胀及出血的典型病理变化.由此确定,甘肃省的羊泰勒虫是由青海血蜱传播的.  相似文献   

9.
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饲喂于牛体,观察了成虫、幼虫、若虫在实验室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周期及滞育现象;通过蜱传播试验证实,残缘璃眼蜱饥饿幼虫、若虫吸入病原,其蜕化之若虫、成虫能将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传播给敏感动物,而幼虫阶段吸入病原,如若虫阶段在兔体饱血,所蜕化产生的饥饿成虫不传播该病.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流行的牛的大巴贝西虫病,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清洁的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大巴贝西虫带虫的牛体上可被感染,病原能在饱血的雌蜱体内经卵传递,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将大巴贝西虫传递给易感牛的能力。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这种病原。  相似文献   

11.
锯齿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是家畜常见的寄生虫。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呼吸道及鼻腔内,偶见于人和马、羊的上呼吸道和鼻道;幼虫常在牛、羊等动物的内脏(淋巴结、肠粘膜等)中见到。其成虫在羊颅腔内发现,尚无报道,我们1982年5月21日在阿坝州马尔康县沙尔公社首先发现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后经鉴定系森林革蜱和长角血蜱)、饱血若虫(在实验室蜕化为成虫,系长角血蜱)、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13.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羊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很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 d,产卵期平均22.5 d,卵孵化平均27 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 d,饱血若虫蜕皮约37 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家养林麝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学观察崔恒敏朱贵水程安春张化贤(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00)蔡永华代晓阳(四川省养麝研究所)林麝是一种经济类野生动物,雄麝分泌的麝香是极其珍贵的动物药材。但在林麝家养过程中化脓感染是困扰林麝养殖的主要疾病,笔者经...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烟碱对草原革蜱、日本血蜱、青海血蜱、血红扇头蜱、麻点璃眼蜱 5种硬蜱的LD50 及毒效 ,结果 :对若虫的LD50 为 1.14~ 1.75 μg/虫 ,对成虫的LD50 为 45 .3 7~ 5 7.46μg/虫。 5 0 g/L烟碱醇溶液 5mL/m3 气雾熏蒸 ,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若虫 48h死亡率为 10 0 % ,成虫 72h死亡率为 10 0 % ,草原革蜱、血红扇头蜱、麻点璃眼蜱若虫 72h死亡率为90 .0 %~ 94.3 % ,成虫 72h死亡率为 72 .1%~ 82 .3 %。表明烟碱对硬蜱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可作为环保型灭蜱药物的生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1983年4月,我们进行中国驯鹿(Rangifertarandus)寄生虫调查时,在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1头2岁雄性驯鹿鼻腔发现2条舌状虫体,经鉴定为锯齿舌形虫(Linguatalaserrata Fr?hlich,1779),均为雌虫,现将形态记述如下(单位mm)。虫体乳白色,扁平呈舌状。体长50~60,体宽17~18。头宽7~8,背部隆起呈脊状,脊高3.0,体中线部呈棕黄色,腹部扁平。体表角质膜有体环75~79节,体缘呈锯齿样环形。虫体分前后两部分;头躯部长2.8,尾部逐渐变细,长3.21,尾端宽3.3~3.8。有骨化的钩状附肢2对,位于口孔后  相似文献   

17.
经对宁夏自治区各县、市的1085只家兔和盐池等4个县的35只野 兔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检查,查出寄生蠕虫共16科28种,其中家兔(包括舌形虫和鞭毛虫)14科22种,野兔8科17种。在这些虫种中,有19种为宁夏区新记录,其中亚利桑那细颈线虫(Nematodirus arizonensis)、无刺细颈线虫(N.aspinosus)、曲颈瓶形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retortaeformis)、印度小筛线虫(Micipsella indica)、北美栉状莫斯果夫绦虫(Mosgovoyia pectinata americana)5个种属国内新记录;棉尾兔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sylvilagi)、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等7个种为自然感染宿主新记录。对调查结果按科、种列出了虫种名录,并分析了全自治区兔寄生蠕虫的感染状况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年来收治了患蠕形螨病的犬12例,经皮下注射依佛灭克(Ivomec)而治愈。病原检查 用去刃手术刀片沾上甘油在皮肤病变部和健康部交界处刮取皮屑,置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大量的形似蠕虫的蠕形螨(D.canis),包括各发育阶段的成虫、若虫、幼虫及卵,测量其大小(各测5个虫体)平均为:雄虫长220.6~250.3μm宽40.6~45μm;雌虫长231.2~302.6μm,宽44.3~46.2μm,头胸部有四对粗而短的足,腹部呈长椭圆形,有横断的条纹。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大小为161.3×34.8μm,具有4对短足。幼虫呈梭形,具有3对足,大小为120.7×25.1μm。卵呈纺锤形,大小为82.3×26.7μm。  相似文献   

19.
致林麝猝死的病原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引起两头圈养林麝猝死的主要病原菌,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和预防方案,本研究采用血平板对死亡林麝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器官中可疑病原进行分离,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DST)进行鉴定。通过16S rDNA基因的系统进化研究发现,从猝死林麝体内分离的细菌与豚鼠气单胞菌S5-3株的同源性高达99.9%,结合生化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致林麝猝死的致病菌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较敏感,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为中敏,对红霉素、青霉素、利福平、头孢拉定、呋喃妥因存在多重耐药性;通过PCR检测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耐药基因bla-OXA和bla-PER;动物试验表明,给予小鼠接种3.9×10~8 CFU/0.3 m L的剂量会导致小鼠全部死亡,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对林麝养殖生产中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6~1987年,选择7个点剖检托千34头,收集寄生虫鉴定分类,并综合本省先前13个点(次)的调查结果,迄今已从青海牦牛体检出寄生虫81种,分隶于4门、7纲、13目、28科、43属。其中牦牛为其宿主新记录的有7种。依据分布、感染强度和危害程度,17~22种为青海牦牛的优势寄生虫种。综述有关报道,迄今国内从牦牛体检出的寄生虫有99种,分隶于4门、7纲、13目、29科、47属,在本文讨论中将辐射食道口线虫背肋的多种形态归纳为9种类型;对舌形虫属、库柏属和细颈属各一未定种的主要特征做了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