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中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系城中村改造的无形改造范畴,其改革发展既可以有效解决原村民的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险的补缴等原村民福利保障问题,又可以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终分红直接增加原村民的家庭收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经济条件,还关系到城中村改造成果的巩固,也是城中村改造最终目标实现的强力保证,有助于整个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共同发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治理体系。目前,生态环境的多元治理体系尚存在着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监管责任没能有效履行、企业的环境治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和公众环境保护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多元共治,需采取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基层维稳是关乎全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各街道、社区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办事处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居民、社区党员、驻地单位、社团组织等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构建多元、共建的基层维稳长效机制,为维护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区建设中涌现出许多问题要求社区党建工作创新,而治理理论提供了一条多元主体共治的解决之道,为社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文章基于治理理论,深入调研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南明街道"蜂巢工程"组织机制创新工作,以期在治理理论视域下优化党组织的管理培育能力、凝聚向心能力、影响渗透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区多元主体共治。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基层维稳机制在缺乏制度化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为:重视政府体制内维稳而忽视公众参与;重视策略性维稳而忽视制度性维稳;重视善后补救而忽视事前制度建设。这种维稳机制形成的原因在于基层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渠道不畅通、博弈过程中主体权利不均衡及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缺乏组织依托。要有效解决目前基层维稳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基层社会管理过程中塑造多元共治的维稳新机制,让民众从维稳的对象转变为参与基层维稳的主体。具体路径应当从强化民间组织介入、完善基层维稳问责评价体制和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入手。  相似文献   

7.
乡村平安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平安乡村治理应在治理动因、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和治理成效四个方面进行探索。选取H市Z区YS镇作为观察对象发现,其多元共治视域下乡村平安建设选择了“五治融合”的路径,作为个案经验的启示意义在于,乡村平安建设应关注乡村文化与社会秩序的深度关联和多元共治主体的互动实践,重视情感治理的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8.
乡村宜居环境治理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18年以来,广东省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宜居环境治理行动,政府、企业、村民及乡贤理事会共同参与,其中,政府是主导者、企业是守护者、村民及乡贤理事会是参与者。同时提出要通过强化政府的组织与引领作用、优化企业环境绿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村民及乡贤理事会的主体作用等实践举措,为广东省甚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宜居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处于权力意志与民意张力最直接连接点的基层维稳行动,被视为国家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维稳参与主体的单一性,维稳应对手段的单一性,维稳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这种非理性的维稳机制形成的原因在于社会组织与民众参与维稳的渠道不畅通、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力量不均衡及权力意志与民意的整合不到位。要有效解决目前基层维稳机制存在的非理性化问题,应当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多元共治的维稳新机制,即: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参与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应对机制及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平稳且理性转型的现实基础基本筑就,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对走向社会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协要在法律规定和政策支持下,奠定社会公共事务治理重要行为主体之一的角色地位,进一步拓展政协社会价值及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空间。通过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独特优势,利用所联系的各个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国内外各界民主爱国人士,促进政策的科学性和回应性,在推动市民社会发展和政府与市民社会两者关系的整合中发挥一己之力,以达到在较大范围内推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2.
善治的改革导向:从政府社会性管制到多元共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社会性管制行为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进行的跨产业、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行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 ,传统的仅仅依靠社会性管制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做法已经逐渐失效 ,社会公共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股以政府管制为基础 ,结合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多元共治浪潮 ,而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全球治理理论。这种包括政府社会性管制在内的多元共治模式必然以善治作为它的追求目标 ,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究城郊村集体经济形式变迁与治理形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联。文中呈现了在城镇化背景下的鲁北M村的集体经济形式从再集体化工业经济向集体土地非农化流转经济转变,以及村庄治理形态从干部支配型治理转向强人共治型治理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治理形态转换过程中,村庄权威从干部权威更替为强人权威,治理方式从专制转变为协商,治理载体从村委会转移到村代会。进一步的分析中,笔者发现,M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变迁与治理形态的转换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其内在作用机制为:村庄集体经济形式的变迁会直接带来村庄利益结构的重构,进而引发村民政治参与和村庄权威的重塑,并最终导致村庄治理形态的转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村庄集体经济形式变迁是影响村庄治理形态转换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我国儿童拐卖问题已经呈现出案件数量的上升和案件性质恶劣的不良趋势,对社会公法秩序、家庭和谐、儿童身心健康等法益造成了严重损害。鉴于立法者认识到买方市场在儿童拐卖中起到的变相鼓励作用,我国刑法修正案(九)第241条中将收买被拐卖儿童的行为由原刑法的有条件免责修改为有条件减轻刑责,意味着刑法开始采取收买被拐卖儿童入刑的态度来遏制儿童拐卖。这种考虑当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儿童拐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单纯依靠刑法来打击显然不符合法治现代化的要求,另外刑法实务界对于收买被拐卖儿童入刑也并不完全赞同,导致新刑法的条款被冷落。实行多元立法共治不仅符合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还能够通过不同部门法之间的立法协调的良性互动弥补目前强调单一刑法惩治的缺陷,但是要通过克服刑事立法的情绪化、完善民法监护责任、重新调整收养条件等解决现实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山东省Y市C村通过企业改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建集体经营管理公司、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等途径,形成富有特色的产权结构、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及实现途径。其中的问题是企业产权改制中可能存在“内部人控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过度依赖“一把手”、“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链规划理想高于现实,村集体资产产权难以真正厘清。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应谨慎推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构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人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专家论证制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每一个经历过的城市基本上都存在城中村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郑州开始对其城市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造和优化,其中就包括城中村改造。而改造模式的选择对于城中村改造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问题。在此主要结合调研情况对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探讨,并且比较其各自优缺点,分析比对,最终求得一种较为合理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2008年至2018年,成都市温江区根据各村(社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创新实施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股民、人力变人才等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发展中也出现认识不清、资源整合受限、管理机制缺位等问题,课题组经认真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治安安全需求,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安防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的多元共治模式,必须理清多元主体间的关系,明确各主体在治安防控过程中的地位、职责和合作原则,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结构框架、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彼此依赖、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相似文献   

20.
以西安市后村为例,指出中国当前"城中村"社区文化面临着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两大冲突,并分析冲突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转变村内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挥村内古建筑及特色文化资源作用;实行"城中村"文化的渐进式改造等,是解决冲突,构建和谐"城中村"文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