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3,(5):21-27,6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是群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的极端外在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个体心理虽然各异,但在从众、感染、暗示、模仿及去个性化、责任分散等共同的心理机制作用下,群体心理趋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宣泄和狂暴的冲动行为告终。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抓好六个环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不良心态预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建构社会信任,加强临阵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公众为谋求生存权与环境风险预防需求而发起的预防式群体抗争。当前我国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其外因主要包括:政府以GDP至上,引进大项目;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制度缺失;环保法规不完善导致“先上车后补票”。其内因主要包括:“法不责众”心理效应;“搭便车”心理效应;“去个体化”心理效应;“风险预防”心理效应。深入探究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和内因,有助于优化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处理对策,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是因社会事件没有满足人们需要而引起的,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责任分散、去个性化、流言等社会心理机制导致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人群聚集、刺激与暗示、情绪感染和情绪爆发几个阶段,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可以分为一般成员和骨干成员,不同类型参与者带着不同的心态参与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郑蓉 《前沿》2011,(23):192-195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变革、体制转型、利益冲突、观念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蔓延和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各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化解机制,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情报监控机制;第二层次为民怨化解机制;第三层次为矛盾缓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胡丘陵 《求索》2012,(8):83-84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原因各不相同,除共同的目标趋向外,从心理分析,往往具社会正义感,从众心理,借机发泄心理,不信任心理,自我表现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等原因。  相似文献   

7.
群体行为心理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行为心理具有无意识的盲从性、趋同一致性和崇尚权威人物等非理性特征。但因为群体行为心理是建立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个体存在着对自身利益的关怀,表现为群体自力救济心理、匿名心理、从众"搭便车"心理,这些心理都是基于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多的理性判断。了解群体行为心理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群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个范围之中反映了一些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这一群体极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致,反应在语言、情感行为之中。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症结,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肖浩 《长白学刊》2010,(5):142-145
当前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反映出部分群众存在的不平衡心理、不满心理、不同社会主体的隔阂心理、“以闹促关注”的心理、压抑心理、无助心理、盲目从众心理、焦虑心理、对干部的不信任心理。基于此,要从“完善社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构建民意表达的畅通渠道”等方面来努力构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11.
叶宏  张琳 《人民论坛》2014,(10):161-163
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对我国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也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并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基本现状和特点,从外部环境、从众心态等方面探究群体性事件的衍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主要有社会机制原因,利益诉求机制不畅,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从众心理引发危机事件等原因。我国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有关群体性事件的规定都不完备,立法现状亟待改革。宪法层面应进行许可制的改革和请愿权的入宪;刑法层面应明确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的范围,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行政法层面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具体适用;同时,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普法宣传,完善行政救济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信访向诉讼转变。  相似文献   

13.
组织化群体:关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基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向组织化群体演进是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对隔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背景是组织化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其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是形成组织化群体的决定性动因;聚众状态下的特定心态是其采取激烈对抗行为的心理基础。要根据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组织化特点研究公安机关的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对我国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也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并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基本现状和特点,从外部环境、从众心态等方面探究群体性事件的衍生原因。  相似文献   

15.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互联网作为载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及其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的适用性;详述了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素:社会矛盾是燃烧物质,网络助燃剂系行为动员和情绪动员所起的作用,社会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论述了网络助燃剂对刺激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集合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侦查集体心理是指侦查集体内部所具有的心理倾向、态度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体系在侦查集体成员身上的体现。侦查集体心理特征主要有: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集体认同感。侦查集体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互动效应,激励效应,稳定效应和心理动荡效应。侦查集体心理对其成员的影响方式有: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标准化倾向,社会从众行为。侦查集体对其成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热爱侦查集体、关心侦查集体,完成侦查任务好、指挥人员威信高。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表征、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详述了政府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出现的失范效应,进而论述了非政府组织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效用: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缓解矛盾冲突;发挥专业优势,辅助政府治理;监督政府行为,维护公众权益。在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所受到的现实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将收入差距细化为实际收入差距和心理收入差距,对心理收入差距作了操作性定义,即个体现在所得收入与其心理期望的收入的差值。在此基础上,将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感作为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心理学角度对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感与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心理收入差距比实际收入差距更能真实地测评个体生活满意感。生活满意感、温和∕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三者显著相关;生活满意感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显著负相关。生活满意感在心理收入差距与温和∕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生活满意感在心理收入差距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最后从心理疏导层面为政府部门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出了相关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乘祎 《前沿》2009,(10):161-164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社会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群体 性事件的频发的社会原因和行为心理,试图减缓和疏浅即将激化和膨胀的群体性矛盾,使群体性事件的诱发机率得以预测和控制,尽可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突出表现。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采取切实可行办法来预防和消减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诱因;利益受损者的相对被剥夺感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性诱因;负面的"集体记忆"导致弱者符号化的认知模式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认知性诱因;政府信息管理"缺位"和媒体应对失当导致的谣言弥散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信息性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