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2012年省级公务员考试慢慢落下帷幕,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复习备考悄然来临。公考复习一定要抓早。如何做好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伴随各地省考落下帷幕,新一轮的2014国考备考义开始了、一批新的考生又开始步人公考大军。为了帮公考新手了解和掌握公考政策和要求,专门就公务员考试信息的基本问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3.
“公开招考”已成为选拔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常态化方式。为帮助广大“考友”及时了解考录政策。掌握应考技巧.展示应有的能力和水平,本刊开设《公考辅导》专栏,及时传播“公考”资讯,邀请专家名师点拔考试技,于。愿《公考辅导》成为广大“考友”的学习园地,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4.
伴随2013年各级公务员考试落下帷幕,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如何做好复习备考,应注意克服5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复习初期“眼高手低”。复习初期,大部分考生的心情还比较浮躁,特别是有部分基础比较好的考生,认为很多内容都是自己会的,只把参考教材上的内容扫一遍就可以了。复习时不够认真,只是看书而疏于动手练习。  相似文献   

5.
谈起国家公务员考试,有的人避而远之,有的人屡战屡败,越挫越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号角马上就要吹响,考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准备?这里介绍“三招”复习备考制胜之策。  相似文献   

6.
晏玲 《人事天地》2006,(7):34-35
在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中,常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笔试的必考科目,而在“公共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中法律方面的内容历来是考试重点,由于其覆盖面很广,涉及十多个部门法,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复习并通过考试是很难的,重要的是靠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同时在备考时要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下面笔者将针对考试中法律知识部分如何科学复习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公平、公正、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应该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公务员“报考热”现象,通过分析原因及利弊影响等,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我国“公考之路”朝着正确、全面、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文岚 《人事天地》2006,(12):24-24
在备考的过程中,时间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很有限,但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顺利地通过考试。复习好“经济法”,除了要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计划,能使自己集中精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招数一:主体分析法 中国人常爱说一句老话:“事在人为。”这就告诉我们,在分析任何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最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人”。因此,公考面试中常常可以把“人”作为答题的逻辑主线,围绕命题中的相关主体展开阐述。这种方式就是主体分析法。  相似文献   

10.
《人事天地》2009,(8):3-3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新一轮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悄然临近,这也赋予了本次“公考”别样的意义。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在破解就业难题,加强公务员招考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副厅长刘建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报考公务员人数逐年增加,考题愈加新奇、多变,备考难度不断加大。对此,即使准备充分的应考者尚且措手不及,好多零经验考生要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下苦功。提高备考效率,重在做到“四多”:  相似文献   

12.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考场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上演着“悲剧”和“喜剧”:有的考生万事俱备,却没等来东风,最后功败垂成,甚至很多久经沙场的老将也败走麦城。当然,也有胜利者最终笑傲江湖。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公考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匙。如何调整心理状态,本刊邀请部分专家为您支招。  相似文献   

13.
纵观普通逻辑在公安院校的讲授史,其教学模式大抵有三种:理论传授模式、警务实用模式、"公考"应试模式。随着公安系统公务员招录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公考"应试模式跃居为最具时代性的教学模式。然而,将逻辑学科的功能定位结合公安院校的办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警察能力的构成等因素综合考虑,"理论传授+警务实训+公考实训"才是当前公安院校逻辑课的理想教学模式。从课时分配、授课内容、授课顺序及衔接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构想,是实施这一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悄然临近。如何做好国考备考,需注意克服三种不良心态:一忌缺乏计划。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梦想,实现梦想关键看你有没有下定决心。梦想就是一个漂亮的“拼图”,完成这幅“拼图”,则需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  相似文献   

15.
尚望 《人事天地》2006,(5):31-31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迎战2007年公务员考试的大军又开始谋划各项准备工作了。那么.如何在最后时刻“磨刀霍霍”,顺利通过笔试第一关,成为了众多考生谈论的热点话题。笔者采访了几位去年在公务员考试中成绩骄人的佼佼者,请他们谈谈自己备考的“秘决”。  相似文献   

16.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提出“不争论”的本意,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上不要争论姓“资”姓“社”,而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则必须分清姓“资”姓“社”。在当前关于中国改革的争论中,核心问题也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不争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铭 《人事天地》2006,(9):29-31
2004年,我通过了有“中国第一考”之称的国家司法考试,“留级”四年才拿到毕业证书,感触颇多。在我看来,要通过司法考试,复习的方法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复习的时候也需因人而异,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最关键。我是一名法学本科毕业生,我主要就从法本生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考试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为公务员招录过程中不正当竞争提供了条件。当公务员考试、面试环节缺乏暗箱操作的空间时,人们就试图通过体检环节寻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公考体检产生了"病变",成了利益索求和权力寻租的工具。欲消除这种病变,首先要理性对待公务员职业;其次要以不为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理念简化公务员体检的项目;最后,要实现包括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权利救济机制在内的公考体检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类向度,但要防止无视其他物类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集体向度,但要防止用集体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但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本体”,而是指“根本”。  相似文献   

20.
在面试备考中,特别要注意几个心理上的误区: 一是井底之蛙型。这类考生笔试成绩排名比较靠前,他们一般都认为自己很优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是笔试与面试不能同日而语,笔试考察的是考生已经具备的“显能”,而面试是考察考生适应岗位的“潜能”,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考察的是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协同性。所以,在这类考生中容易产生“只要稍加努力,别人无法超越”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