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也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能够形成正向互动 ,即社会分化为政治稳定的实现奠定社会环境基础 ,合理的结构功能基础及心理文化基础 ,发挥了正向促进效应 ,同时政治系统的稳态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建立符合转型社会要求的政治控制体制是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公民文化"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因受当时特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诸多理论和经验方面的问题和技术性"漏洞"。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已经对这些理论问题和技术性错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使该领域的研究回归到对政治文化更客观和更广泛的探讨中来。本文通过对西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阐述,试图说明对"公民文化"这一带有明显政治伦理价值取向的特定范畴进行理论和经验性反思的学术意义,并认为,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规范价值和经验性解释之间的张力,只有在严谨的学术规范批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认识,并推动学术研究的完善和发展。政治文化研究范式的回归,为我们研究政治行为和现象,以及更深层政治制度和结构问题,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依赖于软性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依赖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框架。阿尔蒙德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其中,村民文化和臣民文化是一种秘密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公开文化,正是这种作为公开文化的公民文化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在政府层面的表现为:崇尚权力,作风官僚,空间封闭;在公民层面的反映则是消极服从,态度冷漠,关系离异等。这些问题正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实现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促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开展,需要改变原有的秘密政治文化环境,重建一种公开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理论视野》2012,(6):20-22
社会结构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顺应现代化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发展,同时,又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科学引导、控制好分化的速度、程度和走向,使之与政治体制的承受程度相适应,实现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经济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利益分化是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又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只有加强制度协调、政策协调和教育协调,才能促进经济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由政治强力整合形成的政治身份制结构到法定权利基础上的经济分层结构的转型,与此相适应,政治运行态势也经历了从集权型稳定到过渡型稳定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将逐渐发展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将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着民主型稳定的实现。社会分化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次较大规模调整。“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发展的最佳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出现的阶层分化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这种分化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其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可能诱发转型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当务之急是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和化解消极因素,引导和推动阶层分化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和生长点,发挥其在社会结构转型中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未来政治”是政治学研究在不断开拓过程中形成的研究领域。一批国外政治学者针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巨变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预言政治发展未来前景的学说 ,如文明冲突论、媒体政治论、经济—民主论、后现代政治论、新政治地理论等。这些学说反映出西方学者敏锐的洞察力 ,但其观察和分析难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些学说虽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 ,但其结论往往带有盲目性和脱离现实性 ;这些学说虽为研究“未来政治”提供了多个视角 ,但其思维方式均陷入了“一元决定论”的泥潭。文章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勾画了未来政治发展的蓝图 :在未来社会中政治的功能应定位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未来政治的基本走向是消除国家与社会的疏离性和异己性 ,使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式和途径还有待未来的实践来证明。  相似文献   

10.
农民组织化与乡村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官酒瑞 《理论探索》2006,4(3):125-127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乡村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乡村民主政治的完善,实现政治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政治关系的优化,在乡村政治权力间形成彼此的制约与均衡;有利于政治结构的分化整合,促使现代政治结构的建立;有利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提升现代政治参与效率;有利于实现乡村政治社会化,走向基层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政治稳定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16,(2):27-31
政治结构稳定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政治结构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得益于这种政治结构带来的社会安定环境。制度创新就是顺应社会发展创立适合新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制度,为人们提供新的政治价值认同,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平,降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稳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创新相辅相成,既是实现社会政治生活和谐的保障,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消弭功能、引导功能和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2.
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权威论述,可以供我们在观察民族政治文化时作为参考工具。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政治态度、情感和评价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后西双版纳傣族政治文化进行了考察。在政治态度上,西双版纳傣族表现出对国家政治体系在认识上达到较高程度;在政治评价方面,积极因素占主要成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傣族人民对现行政治生活中的意见和不满情绪;在政治忠诚方面,普遍树立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忠诚和形成了较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治民·治政·治党--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政治发展却鲜为世人所乐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改革还在探索之中,政治发展思路还需要有一个逐步清晰和明确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于政治发展的理解和评价历来有所不同。在一般的政治研究中,建立在西方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民主化被认为是判断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准。本文认为,仅仅用“民主”指标来衡量中国政治发展有失公允,而“治理”理论却可能为解释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在“治理”概念下,“治民”、“治政”和“治党”可以用来说明一种日渐清晰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政治吸纳是实现有效政治统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种基本策略,在促进民族国家建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政治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政治吸纳是与政治排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统治者为了获致和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而通过建立制度机制,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纳入到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动.研究政治吸纳的功能和机制,对强化国家政治认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复兴及其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在经历了 5 0~ 70年代初的初创和兴盛期、70~ 80年代初的衰落期后 ,自 80年代中期起重新复兴。本文初步介绍了此次政治文化理论复兴的一些新成果 :一些学者试图重新诠释政治文化概念 ,兼容心理层面与行为模式 ,将政治行为视为政治文化的要素 ;有人从政治文化的易变和不易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深化了关于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认识 ;有的学者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分析”模式 ,在坚持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解释价值的同时 ,强调文化和制度的反作用。在主导理念和研究范围上 ,政治文化研究出现了非西方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2)
从早期政治发展研究衰落的特定时代入手,探究政治发展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人们会发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学界发生的后现代思想转向才是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现代化研究迅速衰落的深层原因。正因为后现代派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动摇甚至消解了启蒙现代性话语,才导致作为启蒙后果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无法继续下去。研究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政治发展很难脱离文化现代性来做价值无涉的研究。因此,对未来的政治发展研究而言,不但不能忽视或者回避文化现代性的要求,更要在启蒙现代性丧失话语有效性的今天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当然,研究者不是简单地重拾启蒙现代性,而是在充分吸收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对文化现代性的内容进行重构,从而揭示出规范层面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7.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泊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吕峰 《学理论》2010,(27):19-20
以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为出发点,考察了西方学者对政治动员的负面看法,批判了西方政治发展模式的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从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定视角分析了政治动员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它与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以及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理性的反思与辩证的考察,论证了中国的政治动员的利弊得失并探索了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化建设中政治动员的重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对现存或构想中的社会制度进行解释、辩护或对某种社会制度进行批判、改造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阶级性和利益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独立性和继承性。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合法化、政治动员、政治论证、政治团结上。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克服搭便车倾向、规范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直接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上。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意识形态理论有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当代西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制度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发展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发展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本世纪中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因其理论明显带有西方主义色彩,所以未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践产生多少积极影响。我国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同样面临政治发展的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发展问题。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推进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一样,政治稳定问题往往成为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文章特别指出,以“四小龙”的实践为依据的经济优先的政治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需要通过政治发展来解决规范政府职能、抑制腐败、完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