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形课程,和正规课程一样,是构成课程教学系统的精髓.隐性课程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成人英语教学改革,较重视正规课程改革.忽略对隐形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成人英语课改革发展的进程.试从隐形课程理性层面在成人英语课中的涵义、特点和延续性作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郭志鹏 《学理论》2011,(3):277-278
高校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作为显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一种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提高隐性课程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1)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呼唤德育工作的创新,而隐性课程教育是未来高职德育教育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郭晨璐 《学理论》2011,(10):88-89
校园文化塑造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通过课堂灌输教育来塑造校园文化的做法,而更多地关注隐性教育的开发和利用。隐性教育作为塑造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教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高洪岩 《学理论》2012,(14):237-238
汉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有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交际的载体,本身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作为显性手段只是交流的工具,而隐性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播和认同。在汉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意识到汉语的交际、沟通功能,还要传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形式,隐性课程在其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开发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具有必要性,目前职业学校中开发隐性课程的策略有:发掘职业教育中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完善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职业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3)
隐性课程可以定义为一切影响外语教学与习得的校内外因素,时间、内容、地点具有不确定性,结果不易测量评估、不易掌控,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获取。隐性课程与后续课程互相制约。在后续课程中强调隐性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商科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为后续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在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道德情感的激励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从高校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定位出发,从渠道、主体和资源等方面提出实现隐性课程德育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制度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途径,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确保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通过心理咨询、课堂教学以及活动训练等进行,隐性课程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先简单分析了隐性课程教育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述隐性课程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7)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了日本几所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旨在以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大学英语更加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系统内元素日渐复杂。进入现代之后,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主体群的扩大,主体群划分的增多。其中,隐性主体作为新的一个主体群分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渐入人们的思想视野。自此,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主体的研究日趋独立,日趋明朗,这其中包括对隐性主体的认定以及对隐性主体作用方式的探讨为重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英语课程理论的理念、内容与评价分析了特殊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标准建构的具体内容,并借用此框架分析了欧洲三所著名大学的ESP课程标准,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同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刘慧 《学理论》2013,(14):351-352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立华 《学理论》2011,(14):307-308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备受关注,隐性课程资源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开发农村中学隐性课程资源应做好以下几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捕捉课堂动态;联系农村生活背景;增强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梁晓红 《学理论》2008,(20):82-83
本文简析了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但主要应从教师方面入手。本文着重从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并尊重学生,敢于自我批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功能优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学理论》2010,(10):222-222
当今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显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容易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文章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出发,阐明了隐性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隐性课程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常晓茗 《学理论》2009,(31):142-143
家庭中女性普遍成为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广大走入社会的妇女仍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这是由于隐性性别制度在家庭中的潜在运作形成的,其表现为传统家庭分工及传统生育模式在家庭中的保留,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中对“女强人”的误读与异化,使女性更倾向于在家庭生活中获取自身实现的价值取向。本文在于解读女性作为家务劳动主要承担者这一角色,其缘由与实质。  相似文献   

20.
曾爱明 《学理论》2010,(11):275-276
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与实验法,对挖掘隐性课程提高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探讨与分析。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中的排球历史、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比赛与考核等,都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主要利用得当,它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实验也表明隐性课程的渗透,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