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范锐平 《政策》2012,(9):9-20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的跨越,也是文化的创造,最终体现为城市品质的锻造与城市功能的跃升。我们必须凝聚起对文化价值的深度认同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的文化自醒、高度的文化自觉、奋发的文化自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力量推动城市蝶变,实现新襄阳的振兴与崛起。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在世界文明中越重要,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话语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的,而且正在成为世界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其自身文化立场,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众多思想家的互动形成大国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文化创新对强国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交往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将在坚持"发现东方、回归经典、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文化自我更新,进而走向绿色生态文化,知识创生文化。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礼堂与农村社区治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建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撑。浙江文化礼堂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以国家意识形态供给构筑社会核心价值功能;第二,以文化认同方式构筑社区文化秩序功能;第三,以地方性知识涵养社区信任关系。在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需要整合传统的乡村文化、赋予现代公民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自信"的根底作用。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和平台的农村文化建设,对规范农村文化秩序、打造农民精神家园、提供农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构文化自信是文化属性的逻辑使然,也是国家发展要求的现实必然,其践行需要公共文化治理。在此中,文化制度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顶层设计,它以发挥制度优势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者,以“科学性-人民性-系统性”为基本遵循存续文化制度自信;文化生产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它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文化供给组织为中坚力量,以“价值嵌入→内部优化→高质量文化供给”为运行逻辑深化文化生产自信;文化生活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落脚环节,它以提升文化生活质量和提增民众人生意义为重点、将居民放在主位,以居民“获得→认同→内化”为路向推动文化生活自信。文化建设多维途径搭建共治之网,共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社会的意涵体现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深刻调整转型的动态化进程决定了基层治理单元的重组变迁仍将处于持续的动态调适中。居民的社会需求与社交网络日渐远离以血缘、业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居民自治体系与协作机制的构建缺乏共同体身份意义与治理功能。文化的意义在于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价值,地方文化的梳理整合是身份认同的过程,基层社会的存量文化资源与下沉的增量治理资源需要优化配置,与基层社会实现有效对接,在交互合作中,形成一套“拉得出来、顶得上去”的文化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是品牌、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品牌驱动的重要力量,品牌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是以我国传统文化强势输出为先导。通过对韩国现代化过程中本国文化输出和国际性品牌的树立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与传播,是打造国际性品牌的有效路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是我国企业通过传统文化输出、打造国际品牌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为当代德育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内涵。探讨"文化自信"作为我国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挖掘二者的契合维度,对推动我国德育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展开其理论、历史和实践轨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自觉引领中华民族在现实世界中批判反思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三个文化主体的新构建,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接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包含对内自信和对外自信两个向度,并区分为独特性自信和普遍性自信两个层次,成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文化自强是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重塑的现实语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10.
人类逐渐经由"全球化"、"信息化"进入服务经济的文化时代,新疆多民族社会急需构建国家认同来提升民族自治效能,适应社会跨越式共进的刚性需求。聚焦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学基础,探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契约框架、社会身份文化的转型思路以及社会治理的"善治观"与"服务观",揭示国家认同的本质是让人们因为生活幸福而变得更团结。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践行,二是来自于比较对象,通过和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而得到的心里优越感。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力量之源,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围绕着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弄清楚四个维度:一是何为文化自信;二是从何坚守文化自信;三是为何要坚守文化自信;四是何以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的唯一依据,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消费行为来完善对个体身份的构建,由此出现了"他人导向个体"和"后传统个体"两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前者更为重视外界信息对身份的影响,认为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后者则认为个体身份认同虽然会受到外界影响,但自己保有最终选择权。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脊梁"。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植根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内蕴不断强化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以"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动力概念",公民身份的理论意蕴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照,因此能够作为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视角。在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与结构上遵循"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协同合作治理"逻辑;在治理机制与方式上遵循"公共理性、民主协商与法治化治理"逻辑;在治理效果与评估上遵循"实现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共享发展成果"逻辑。遵循以上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以公民本位的多中心治理为理路完善国家治理格局;以公民身份权利深化拓展为目标构筑国家治理体系;以决策中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依托优化国家治理机制;以推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导向改进国家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导。坚定"四个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实现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而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形成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凝聚功能。提高文化认同,从淡化了政治色彩的文化认同角度开展统战工作,充分调动统战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提出,预示着我们党对现代国家治理的认识达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内在演进的逻辑,从多个视角深入地阐述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智慧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相关重要论述,努力实现传统治国理政思想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应有之义,也是探索和建构现代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三个自信"。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化不同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的主体包括社会精英认同、普通群众认同和世界各国认同。不同主体是在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进行认同的。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种文化生态,尝试把文化生态置于不同的社会领域进行研究,发挥不同文化生态在各领域的作用,从而促进各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随着江苏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共享发展成果已经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