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向全党发出的思想号令与政治动员。就历史逻辑而言,“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直接赓续承继和丰富拓展,是党在总结自身建设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提出的更新更高标准。就理论逻辑而言,“三个务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构成相辅相成、联系贯通的有机整体。就实践逻辑而言,将“三个务必”融入到新时代党的建设全部环节和具体工作中,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就价值逻辑而言,“三个务必”着眼于党性,根源于人民性,而最终落脚于实践性。“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历史方位、辩证关系、实践进路和价值旨归,有助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更好领悟和践行,发挥其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论说文与逻辑的关系最密切。我们研读的马列主义著作、论述党的方针政策的文章和文件、有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以及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社论、评论等,从体裁上讲都是论说性的,它们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密切联系。因此,了解它们和逻辑的关系,具有这方面的修养,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处理论说性文字材料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阅读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写文章表述思想的能力。关于文章和逻辑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过:“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  相似文献   

3.
龙倩 《学理论》2022,(9):41-45
汉时“三命”论盛行,并一度被认为是“天”福善祸淫的结果。面对现实中好人得祸、坏人得福的悖论,王充提出“命定论”的思想来驳斥正命、遭命与随命,指出一切皆由命定,与德行无关。事实上,这种“命定论”却并非消极的宿命论,只不过是王充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对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偏见与不公平进行纠正的思想武器。他所反对的只是以天人感应说为立论根基的“随命”论思维方式以及在“随命”论影响之下的人才选拔或评判标准,而不是“随命”论的思想内核——即善人得福、恶人得祸。因此,王充看似通过对性命的区分,将“德”与“得”分离开来,实则是以此种讽刺型的针砭时弊的方式在呼吁着二者的理性关联。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发展观中内在逻辑结构的两次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①在黑格尔那里,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被描写为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也被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过程。黑格尔独特的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乃至后世直到现在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黑格尔的发展观是包含着“纯主观逻辑”、“理性逻辑”、“自由逻辑”三重逻辑线索的“复调”结构。这三种逻辑音调同时起伏贯穿于整个黑格尔发展观“乐曲”的始终。只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乐章”中,其中一种逻辑音调上升为导引这一乐章的逻辑“基调”,呈…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视域中,人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与重要动力。因此,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察党中央关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如何从应然层面契合了人的需要,坚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念;又要反思人的需要中实然存在的假与真的对抗、恶与善的抵牾、一与多的矛盾、劳与闲的角逐等具体冲突,研判其是如何影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可围绕“正”需要、“富”需要、“能”需要、“乐”需要几个方面,寻求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推动人的现实需要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这个“确定具体要求”的过程就是“指导逻辑”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各项教育产生的综合效果,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中表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概括与凝练,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中凸显出历史、理论与价值逻辑的三维统一。历史逻辑表现为它贯穿于建党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各项重大决策之中,理论逻辑表现为它由具体领域的工作论断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价值逻辑体现为它积累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伟大斗争的成功经验。历史、理论与价值三重逻辑相互统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写这个题目,最初是有感于 5月19日《济南日报》“周 末版”《木牛流马“再生记”》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也曾谈过这个话题。通过网站搜索,只查到一个标题:《王先生之木牛流马》,1998. 10. 4。《济南日报》报道的是陕南汉中的农民郭统霄,《实话实说》的嘉宾“王先生”不知何许人。但报道中提到一个叫王湔的新疆工学院的高级工程师。看来,《实话实说》中的王先生就是此人了。 《木牛流马“再生记”》一文,追溯了木牛流马的简要历史。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春秋末期的公输般(即鲁班)…  相似文献   

10.
新保守主义源于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说和新教的“选民”思想,其逻辑在具体的施政方略上体现为霸权意图、单边主义和推行民主。新保守主义的逻辑悖论是明显的,它的前途和走向处于不定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1.
“四个自信”是一个整体,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明逻辑和价值逻辑。只有把“四个自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总体性视域中,才能正确把握“四个自信”的逻辑理路及其核心要义。“四个自信”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之上的实践自觉,其真谛与要义在于推动和引领当代中国实践,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范畴,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严格的意义上,“四个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中国理论是中国人民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制度是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真正的民主制”思想中蕴含着清晰的致思理路,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为逻辑主线,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逻辑延展,最终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逻辑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思想的当代表达,既与“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又从目标定位、关注视角、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窃以为,“三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练出一手抓“活的灵魂”的功夫c何谓“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列宁的话告诉我们说:“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c”具体,是事物存在的形态,凡事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人和事,”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在“三讲”教育和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掌握好这个“活的灵魂”c只有牢握好这个“活的灵魂”,才能在“三讲”教育中深入地剖析自己,从而有力地促进自己的进步;只有抓住这个“活的灵魂”,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就事论理,增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党中央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共同富裕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具有更加丰富的具体内涵,是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全方位”“高质量“”共享性”的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以人民的中心地位为价值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依托,以共同奋斗为实现路径。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彰显着对民族复兴的希望。但在开放性、共容性的全球化时代,新的“世界结构”生成与重构给予了实现“中国梦”十分丰富的时空场域。因此,重新审视和反思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体系便成为解构和诠释“中国梦”价值意蕴与逻辑理路的基本前提。从“全球化”视野来看,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是坚持“主权性中国”基础上的“主体性中国”建构;核心要件是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关键条件是推动“三个自信”的大众化;根本途径是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精、气、神,系人之三宝也。人死了,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没气了”,可见气之于人,是多么重要。汉代大学者王充早就指出: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由人组成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倘若不是正气充盈,而是弥漫着乌烟瘴气,则社会必然呈现“气性不均”、“于体不同”的病态。“随气而动”的社会形象,必然时露陋丑。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岳飞临刑前壮志未酬,慷慨引吭,发出“还我河山”的呼号;文天祥大义凛然,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谭嗣同为…  相似文献   

17.
张建军  朱贞 《理论导刊》2023,(1):16-21+42
人民性是“国之大者”的本质属性。“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形成,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情感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是以人为本。从价值依据、工作指引、评判标尺、动力源泉等向度考量,人心向背论、人民幸福论、人民满意论与人民力量论揭示了“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多维内涵,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要义是人民至上。从实践指向看,践行“国之大者”,最紧要的是“为民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为民造福的政治立场,练就为民谋利的过硬本领,理顺为民尽责的辩证关系,强化“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努力锤炼担当之责、增强担当之能、拓宽担当之法、筑牢担当之基。  相似文献   

1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内涵和特征,重新审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挖掘其思想内涵、深化理论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一个由逻辑起点、逻辑基项、逻辑中项和逻辑终点组成的相互联系、渐进发展的动态立体结构。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基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中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9.
黄斌 《理论探索》2013,(1):76-79,124
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2,(33)
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震动,受到舆论和各界的质疑。 《中国时报》评论说,陈水扁已经“变脸”了,他的“一边一国”论,其实就是李登辉“两国论”的另一说法。陈水扁从承诺不介入党务,到兼任民进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