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永东 《前沿》2008,(10):42-44
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客体被动地给予主体的单向活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主体意识去创设客体的过程,都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总结近代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教训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作为认识论之基础,科学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和辨证途径,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尺度,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主体尺度,忽视了客体尺度,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考察事物,考察人与事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的制约和限制,怎样在客体制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能不能坚持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一、必须从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出发来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无法科学地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的。坚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原则,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具体来说,要从这几个层次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5.
廖丹 《湖湘论坛》2005,18(3):21-22
旧唯物主义把感性客体混同于自在客体,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揭示了感性客体的真实意义,由此便产生了新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一系列分岐:对感性主体理解上的分歧;“辩证反映”和“单纯直观”的分歧;在认识能动性问题上的分歧;在认识目的性上的分歧;在实践观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怎样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呢?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把增强决策的科学化问题提高到哲学思维的高度来把握,即必须深入探讨哲学思维中主客体相统一的原则与增强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联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也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但是由于离开实践去研究人的认识,因而对于二者究竟怎样统一却没有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了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主体的认识活动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建立在自然性、社会性基础上的一种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往我们把实践仅仅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未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近年来有人把实践作为世界的本体,从中引出整个哲学体系,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不在于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而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世界。循此思路,本文阐发了对世界的本质,对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真理体系,清算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首先在认识对象上有别于唯心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思想客体,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感性客体。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把认识的对象——事物或现实,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绝对的物质客体,也就是说,仅仅是与主体毫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文视阈下政治实践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政治实践在宏观层面是连接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纽带,在中观层面是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的桥梁,在微观层面是体现政治人格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过程,以上三个维度构成了政治实践的本质定位.政治实践作为政治主体在特定政治环境中运用中介改造政治客体的客观活动,因此,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中介和政治环境构成了政治实践的逻辑要素.政治实践作为人类三大实践活动之一,对改造政治关系、派生政治认识、提升政治文明和检验政治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政治实践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呈现出实践主体从阶级向民族延伸、实践领域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实践职能从刚性向柔性转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物质本体论,不过是重复了旧唯物主义的结论,只是强调了物质世界对人的先在性、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它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没有显示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唯物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意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偏离,其首罪应归于恩格斯,是“恩格斯迈出了偏离实践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使马克思的主体唯物主义又回到客体的  相似文献   

14.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以及渗透于二者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这一关系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一价值,作为哲学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特殊效用关系或者意义关系,归根到底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类按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改变自然,自然又以自己的属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本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在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不应该把它放到一般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模式,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实践模式的形成在世界的辩证图景中,实践把世界二重化,它不但揭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对立和统一,而且揭示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实践根源,从而展现了实践所固有的世界观特征,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迷和理论之迷作出科学解答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发源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了自己的哲学,通过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主体性思想的批判,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界定了主体和客体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为创立新世界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晚近以来,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双峰对峙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话语。在前者看来,人类实践的依据是绝对化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思辨的客体形而上学;在后者看来,为人类实践立法的是先验的“自我”,这是一种先验的主体形而上学。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由于它们都在实践之外预设了一个实体化的本体(“共同体”或“自我”),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截然两分,因此都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法则既非来自亚里士多德式的“共同体”,亦非康德式的“自我”,而是来自于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以这种实践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重构了人类社会的本体性存在,创建了真正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扬弃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克服了传统本体论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所造成的客体与主体、共同体与自我之间对立的理论弊端,从而能为两者的当代传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自上个世纪晚近以来悬而未决的论争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仅对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重要理论和原则的理解问题。当前,有不少学者主张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我认为如果仅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来说,它是有重要价值的尝试和探索,但我不赞成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对此,我提出几点质疑,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实践唯物主义”论的一个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