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玉玲 《青年论坛》2007,2(3):87-88
要在高校创建民主文明的教育环境,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实行依法领导、依法治校。高校要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首先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即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接受党委领导。依法治校是党领导高校事务的一种方式,党委领导是实行依法治校的政治保证。高校党委领导和依法治校是有机统一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优化首都法制环境的前提是实行依法治市,而依法治市的保障是建立健全依法治市责任制.依法治市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市的灵魂.依法治市责任制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建国以来党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坚持依法执政的历史始于建国执政之初,经过50多年坚持依法执政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逐渐搞清楚“什么是依法执政,怎样坚持依法执政”的问题。总结和汲取建国以来党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经验,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规律,对于推动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安即依法行使公安职权,将各项公安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治安必须正视和解决好当前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依法从严治警.  相似文献   

5.
<正>依法治国,必然要高度注重依法决策问题。治国需要依法,决策也需要依法,治国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就取决于能否依法决策。由此可知,依法决策决定着依法治国的兴盛。正因为这样,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的理念,阐述了依法决策的构成和主要程序,并就如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依法执政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湘伟 《湖湘论坛》2004,17(3):60-61
一、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三个代表”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在依法执政的全过程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它是依法执政本质和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依法执政的指导思想,也是依法执政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在世纪之交,我们党明确选择了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且历史性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效率性、文明性、合法性的要求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执政的效率性要求依法执政代表和满足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执政的高效率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  相似文献   

7.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而依法理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以分析依法理财的概念为切入点,寻求依法理财的准确含义,有助于明确依法理财与法治财政的关系.从理论、法律和现实的角度归纳出依法理财的基本依据,并借鉴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理论,对依法理财的构成要素从主体、客体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运用依法理财的基本原理解决财政领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外部法律环境,是指高等学校进行管理时所适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制定的规章及对高等学校实施依法治校活动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是指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监督体系。完善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外部法制环境应从建立完善的依法治校法律体系,健全依法治校的监督机制,强化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执法力度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实行依法执政,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即要全面树立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规定党同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依法进入国家政权机关,在国家政权体制内依法运作,其执政权力要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制约。同时,党要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要对国家权力及其运行依法实施控制监督。  相似文献   

10.
周学锋 《理论月刊》2007,1(2):102-104
本文以县市级党组织依法执政的内容为着眼点,以执政党依法执政内容的一般性分析为理论立足点,据此对县市级党组织依法执政的内容进行特殊性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对县市级党组织依法执政的内容进行从纵向到横向、从应然性到实然性以致前瞻性的多维分析,以期对县市级党组织依法执政的内容进行应然界定、实然定位和发展定向,从而为县市级党组织的依法执政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论侦查学的逻辑起点--兼论学科逻辑起点及其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逻辑起点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在探讨侦查学逻辑起点时,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为其逻辑起点构建学科的特征为依据,将侦查学的逻辑起点置于法学大系统中研究,将法学逻辑起点定为行为,将侦查学与刑事法学作为同一系统分析,从而得出侦查学的“基因”内核即其逻辑起点为犯罪行为。并从理论的层面上研究逻辑起点的特定的理论存在及其功能,力图推动侦查学的理论研究, 进而发展侦查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无论立法者还是社会公众都非常关心,法律在运行中的实效如何?准确评判法律实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作者认为,在评判法律实效时,我们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法律实效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遵循恰当的评判方法,采取科学的评判标准,方能客观公正地展示取得的成绩、查找尚存的问题、揭示形成的原因,达到促进实效的改善、构建良好的法律秩序和加速法治进程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4.
识别分类是政府工具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依从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基本逻辑关系,在学界已有分类基础上,以规范作为基点,可以将法律、政策和制度作为同一类型的政府工具;基于行政法的特殊功用和与政府规制存在诸多交集的双重立意,可以将行政执法单列出来作为一类政府工具;此外,以非强制性作为主要特征,可以将市场化工具、社会化工具、道德教育工具和文化宣传工具归为综合性的政府工具。运用政府工具的重点在于选择,要控制好选择匹配的各种影响因素;要学会辩证思维,认真分析工具运用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提升工具使用效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犯罪低龄化与法律正义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正义为先。当现实的正义在法律上得不到实现时,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人类正义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犯罪形势的发展,认为刑法应当与时俱进,以彰显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16.
沟通:实现人性化执法的有效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法手段由粗暴走向人性化,是执法指导思想和执法理念的重要转变,是建设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在当前人性化执法中出现了一些冲突甚至暴力袭击执法人员的事件,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原因上分析,不但有执法对象的因素,也有执法人员自身的因素,还有其他社会因素。其中,政府及其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是人性化执法遭遇障碍的一个深层原因。只有增进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有效保障人性化执法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7.
监狱工作法制化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把监狱的全部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管理,规范运行,切实做到依法治监.为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必须构建完备的监狱法律体系,培养高素质监狱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监狱法制工作机构,构筑现代监狱行刑机制.  相似文献   

18.
韩振文 《青年论坛》2013,(6):114-119
作为“存在的法治”体现法治的客观属性,人性的需求奠定其存在的坚实根基,而分析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分别将法律文本和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为我们提供了真切感知作为“存在的法治”的平台.作为“诠释的法治”体现法治的主观属性,在历史效果和社会效果指称之下,我们能够从多样性的诠释中探究出占主导地位的法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语境下,以权利保障为参照审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出现的困顿问题难免使人焦虑.但作为法治论者,需要以“存在和诠释的法治”为起点,自觉地践行法治信念与使命,积极探索通向中国特色的可行的法治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田成有 《思想战线》2001,27(5):81-86
在我国广大乡土社会中,民间法与国家法同时存在,这已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民间法与国家法既存在矛盾冲突,但又具有可以消解和转化的条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二者的互动与相容关系,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建构现代农村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20.
传统警察法多从公法角度研究警察权问题,鲜有人从私法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警察权有着深厚的私法和私权基础.循着公私法划分的起源和发展,我们能够找到原始的公权力与私法的关系.从警察权的本原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厘清警察权的公权力属性,并进而寻找到警察权的私权基础.警察消极行政作用的强化和警察比例原则的普适化是警察权私权基础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